湘菜,全稱爲湖南菜,亦被稱作瀟湘風味,它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亦是中國歷史最爲悠久的地方菜,主要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區以及湘西山區這三種地方風味爲核心。以下是有關湘菜的詳盡介紹:
一、歷史發展
(一)起源
湘菜的歷史可追溯至春秋時期的楚國。早在春秋之際,湖南地區的烹飪技藝便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准,精致菜餚的種類多達數十種。
(二)發展
到了西漢時期,湘菜已擁有數百種菜餚以及幾十種烹調方法。自六朝往後,伴隨大量人口南遷,瀟湘地區的經濟與文化均獲得了極大程度的發展,這有力地推動了飲食業的繁榮,諸多流傳千古的名菜應運而生。明清時期堪稱湘菜的鼎盛階段,獨具特色的湘菜體系得以迅速發展,直至清朝末期,湘菜已然成爲在國內頗具影響力的菜系之一。
(三)傳播
晚清時期,战事頻繁,湖南人曾國藩、左宗棠先後率領湘軍馳騁南北,也將湘菜帶往了各地。尤其是左宗棠,還爲湘菜留下了 “左宗棠雞” 這道著名菜餚。
二、菜系特色
(一)口味
湘菜的口味以香辣爲主導,其品種豐富多樣,用料廣泛。在菜品色澤方面,呈現出油重色濃的特點,同時講究實惠。湘菜注重原料之間的相互搭配,使滋味相互滲透。
(二)烹飪特點
湘菜制作精巧,用料廣泛、口味濃重,品種繁多,油重色濃,講究實惠,注重香辣、香鮮、軟嫩,擅長以煨、燉、臘、蒸、炒等技法烹制菜餚。
(三)刀功
湘菜的刀功極爲精妙,基本刀法多達 16 種。僅憑湘菜名廚手中的一把刀,便能讓菜餚呈現出千姿百態、變化無窮的模樣。
(四)調味
湘菜在調味方面極爲講究變化,調味料多達幾十種。在烹制過程中,會依據不同菜餚的質量要求,在調味之前進行恰當的組合調制,注重 “相物而施”。
三、派系分類
湘菜依據地域、物產以及風格特色,大致可劃分爲以長沙、湘潭、衡陽爲中心的湘江流派,以常德、岳陽、益陽爲中心的洞庭流派以及湘西流派這三大菜系流派。在烹飪流派方面,著名的有祖庵菜派、戴(明揚)派、盛(善齋)派、肖(麓松)派等。
(一)湘江流派
該流派以長沙、湘潭、衡陽爲核心,是湖南菜系的主要代表。其特點爲用料廣泛,品種繁多,制作精細,注重刀工與火候,菜餚濃淡分明,官府菜與民間菜巧妙融合。其口味講究酸辣、軟嫩、香鮮、清淡、濃香。煨制的菜餚軟糯汁濃,燉煮的菜餚濃鮮醇香,湯清如鏡,炒制的菜餚幹爽利索,油亮鮮香,並且以祖庵菜爲代表。
(二)洞庭湖流派
此流派以常德、岳陽、益陽爲中心。該地區以烹制湖鮮、野味見長,又以吉首、懷化、大庸爲中心。此地擅長烹制山珍野味、薰臘醃制食品,口味以鹹香酸辣爲主,多採用燉、燒、蒸、臘等烹制方法,其特點是芡大油厚,鹹辣香軟。燉菜常以火鍋上桌,民間則將蒸鉢置於泥爐上燉煮,俗稱蒸鉢爐子。往往是邊煮、邊喫、邊下料,菜品滾熱鮮嫩,當地流傳着 “不愿進朝當駙馬,只要蒸鉢爐子咕咕嘎” 的民謠。
(三)湘西流派
湘西菜善於制作山珍野味、煙薰臘肉以及各種醃肉,口味側重於鹹香酸辣,常以柴炭作爲燃料,具有濃厚的山鄉風味。
除了上述三大流派之外,湘菜還有其他一些烹飪流派,例如戴(明揚)派、盛(善齋)派、肖(麓松)派和祖庵菜派等。這些流派在烹飪技藝和口味上均各具特色,共同豐富了湘菜的文化內涵。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