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食療打贏秋季“保溼”战

來源:貴陽日報

“秋燥”究竟爲何物

“‘秋燥’是指秋天氣候幹燥,燥邪更容易侵襲人體,引發一系列幹燥症狀。”廣東省中醫院貴州醫院消化專科、廣東派駐專家、主治醫師劉剛說,人身體內的“水”,中醫稱爲“津液”。在古書《黃帝內經》有過“燥勝則幹”的論述,提示“燥證”是由於燥邪侵犯或體內陰津不足引發幹燥、滯澀表現的一類病症。如口幹咽燥、鼻幹脣裂、幹咳無痰、兩目幹澀、皮膚幹燥脫屑、毛發幹枯等一系列症狀。燥證的根本是“津液不足”,而造成津液不足的原因有很多。

劉剛說,這種燥邪侵襲不僅會導致體內津液的減少,還會幹擾五髒六腑的正常功能,幹咳少痰、口幹舌燥、目澀、鼻衄、大便幹結都是燥邪最常見的表現。

如何鑑別“秋燥”類型

“在中醫上,我們通常會將‘燥證’分爲‘內燥’和‘外燥’。”劉剛說:“外燥”通常是由於氣候、環境等外界因素所引起的,一般傷及肺胃,以口幹、皮膚幹燥爲主要症狀。“外燥”又可細分爲“熱燥”與“涼燥”,清代醫家費伯雄在《醫醇賸義》中說:“初秋尚熱則燥而熱,深秋既涼則燥而涼”,指的是在初秋時節,由於夏季的余熱未消,氣候尚熱,此時的燥邪便帶有熱性,表現爲“燥而熱”。這種燥熱之邪,容易損傷人體的津液,導致口幹舌燥、皮膚幹燥、大便幹結等症狀;而到了深秋,隨着氣溫的逐漸下降,燥邪則帶有涼性,表現爲“燥而涼”。涼燥之邪同樣會傷害人體的津液,但與“熱燥”不同的是,它更容易引起寒邪傷肺的症狀,如惡寒無汗、鼻鳴而寒、脣燥嗌幹等。

另外,“內燥”通常是由於人體內津液精血耗傷所形成的一種病理狀態,其原因包括:偏熱或者陰虛體質者本身陰津不足,更易受外界幹燥邪氣的影響;喜食辛辣或幹燥的食物如辣椒、餅幹等,易消耗自身體內的津液;長期熬夜、睡眠不足、過大的工作壓力以及情志不暢,影響體內津液的生成,使身體更容易出現幹燥問題;此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肺結核等消耗性疾病會導致體內陰津的缺乏,使得燥症更加嚴重。

選對方法緩解“秋燥”

雖然“燥證”的種類和形成各不相同,但是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成因,選對方法進行預防和緩解。如果有飲食因素、生活習慣的原因,首先應該改掉這些不良飲食和生活習慣。“有相關疾病的人應該到醫院就診,但患者不能只依賴醫生治療,要從自身做起。”劉剛說,例如,飲食致燥方面,一些不良的飲食習慣,如少食蔬菜,喜歡喫辛辣、醃、煎、烤等食物,飲食偏好“重口味”,比如喜歡喫巧克力,喝咖啡、可樂、酒,都可致熱邪內蕴,傷耗津液,導致發生燥證,要改掉這些飲食習慣才能緩解。在生活習慣方面,也要多飲水、避免長時間开空調、長時間看電視電腦,吸煙、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

展开全文

而常見的慢性病如糖尿病、幹燥綜合徵、幹燥病等,都可引起陰虛燥熱的情況。此外,泄瀉、嘔吐、汗出、尿頻量多及失血等病證,均會使體液或血液流失過多,若無法得到及時補充,容易出現津血虧乏之燥證。慢性消耗性疾病則導致精血暗耗,例如,肺癆病(肺結核)多兼內燥證候。而這些需要系統調理,可到醫院尋求專業醫生幫助。

預防更重要

劉剛表示,根據《黃帝內經》對於秋天養生之道的描述,秋天的三個月,是自然界萬物成熟、收獲的季節,天氣清爽,地氣明朗。在這樣的季節裏,人們應當早睡早起,與雞的作息時間相仿,即隨着天亮而起,隨着天黑而息。

換句話來說,秋季養生的核心在於“收”,即收斂神氣,保持心態的平和與寧靜,以減輕秋天幹燥氣候對身心的影響。這樣做有助於調和肺氣,因爲肺對應秋季,主一身之氣,與呼吸和身體的水分調節密切相關。

“在食療上,我們也應該遵循‘收’‘燥者濡之’的道理。”劉剛說,對於沒有明確疾病但感覺燥證明顯的人群,可以通過食療緩解秋燥帶來的不適。在秋季,可以多進食味酸、味甘的食物,因爲甘味具有緩急、和中、補益的作用,可以緩解秋燥的肅殺之氣;而味酸的食物有收斂、生津的作用,既可收斂秋燥的程度,又可起到潤燥的效果。

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張梅

口幹、眼幹、咽喉幹、皮膚幹燥……進入秋季,這些常見症狀困擾着許多人。那么,“秋燥”的根源是什么?該如何緩解“秋燥”帶來的不適?廣東省中醫院貴州醫院消化專科、廣東派駐專家、主治醫師劉剛從中醫的角度爲讀者解析。

(《用食療打贏秋季“保溼”战》由貴陽日報爲您提供,轉載請注明來源,未經書面授權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