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都喝些什么酒?與我們今天的不太一樣,很多酒連黃帝都喝不到

都知道,中國人特別講究禮尚往來,尤其是逢年過節。在送禮的清單中,如果少了有檔次的“酒”,似乎就拿不出手。如“千裏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描繪的一般,國人已將酒視作不可缺的生活元素,但爲何不見南宋春節送禮清單中有“名酒”呢?

其實,古人喝的酒與我們今天不太一樣。

現今送禮的酒,以“白酒”爲尊。而在元朝以前,人們所喝的酒類似於我們今天看到的米酒,古時稱“醴”。由於度數不高大家可以接受,所以,都是自釀自喝或者用來招待客人的,以至於,酒成了當時消費量很大的“飲品”。

根據史料記載,當時的酒有四大類,分別是:黃酒、果酒、白酒和配制酒。黃酒用谷類釀制而成,粳、糯、粟、黍、麥等都可以用作原料,由當地的水土而定。在南方,由於經濟的發展,糯米取代了黍秫等成了主要的造酒原料。

果酒,顧名思義,就是以各種水果爲原料,其中,葡萄酒的產量居高。在《五總志》中記載了它的出處:“葡萄酒自古稱奇,本朝平河東,其釀法始入中都。”可見,河東是葡萄酒的主要產區。

至於白酒爭議頗多,一些專家認爲,它起源於唐、宋年間,由中國人獨創,並非引進技術。

展开全文

不過,宋代喝的白酒並不是“蒸餾”白酒。雖然,有“蒸酒”的稱呼,但卻應該歸屬爲“燒酒”,還有稱其爲“酒露”。配制酒有點像我們今天看到的“滋補藥酒”,加入的“滋補品”多達近百種,有地黃、枸杞、菊花以及蝮蛇等,甚至,還有麝香。

其實,從類目上看和今日的酒已相當接近了。但是,當時的工藝實在過於“簡陋”,也就決定了它的質量如“渾酒”,連皇帝都對此感到非常生氣,於是,宋太宗下令將13349瓶湖州產、17283瓶衢州產的白酒“棄之”了。

那時候,民間用來歲供的酒,皇帝和上層階級的人一般都接觸不到。在當時的“名酒”清單中,也不見“諸司、邸第及諸州供送之酒。”之所以如此,在於這些酒的作用是“祠祭”。之後,賜給下人,或者直接賣給酒肆換錢,也就是朝廷所謂的“無本买賣”。

質量不高的酒,大家隨處可以喝到。但逢年過節再拿出來送人,就顯得很沒意思了,還不如選擇一些性價比更高的禮品,如:鹽巴、茶葉等。

那么,南宋有名酒嗎?它們又去了哪裏?

“牧童遙指杏花村”,這大概是“汾酒”最早的宣傳。

除了“汾酒”,據說“劍南春”也是唐代宮廷的專用御酒。對此,宋人不應該不清楚,只是平時很難接觸到。

到了宋時期,“杏花村”雖已在“國土”之外,但酒卻還在繼續生產,只是需要貿易交換。而“劍南春”也有生產,只不過工藝復雜,產能有限,基本僅供皇家。

有資料說,宋高宗時期的“藍橋風月”(吳後家)、宋寧宗時期的“清白堂”(楊後家),都是“劍南春”的工藝,屬於真正的“御酒”。

除了上述兩種名酒外,還有一些其它品牌,只不過,都被官方壟斷了。如:“鳳泉”,屬於軍隊殿前司;如:蘇州的“雙瑞”及越州的“蓬萊春”,都由官府生產;另外,也有一些私人自已釀造,如“慶遠堂”是秀王府的自有品牌。

那時候,宋孝宗非常愛喝名酒,他喝的御酒名曰“薔薇露”,而給大臣們喝的“謂之流香酒”。所以,“薔薇露”應是名副其實的“國酒”,不過,歸屬權則屬於皇帝。可見,宋朝的名酒基本上不出現在市面上,更別提老百姓花銀子是否能买到了。

即使一些文人雅士、社會名流,也未必能喝到。比如:李清照晚年“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辛棄疾的“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所以,“淡酒”、“渾酒”不過是普通的酒,60文小錢便可以买到。

當年,辛棄疾調任隆興府知府兼江西安撫使時,正碰上大旱,他寫了八個字,作爲賑濟救災的宣傳標語,“劫禾者斬,閉糶着配!”那時候,朱熹還特意跑過來看望他,禮品不過幾本書,可是,辛大人卻拿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好酒”款待。

可以說,酒文化一直貫穿於中國民衆的生活之中,不論是獨飲或是衆樂,總不缺其身影。只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美酒”成了一個“特供品”。相較於現在枚不勝數的選擇,“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應具有更多酒的意境。

“酒”作爲我國一種世代相傳的特殊飲料,雖然,見證了我國歷史的發展,也爲中國文化貢獻了極爲豐富的內容,但無論酒有多美好,都要記住那句“不要貪杯”。因爲,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在飲用後能促進血液循環,通經活絡祛風溼,讓人進入愉悅、迷醉和超脫的精神狀態,但是,過量飲用也會讓人失去理智,給個人和社會造成損害。

參考資料:

【《酒的全事典》、《尚書·酒誥》、《唐代詩酒文化特徵及形成原因初探》】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