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喝的什么酒,爲什么一次能喝27斤?

關於酒的起源,中國一直就有“杜康造酒說”、“猿猴造酒說”等不同的說法。但晉朝的《酒誥》則記載:酒是一次很偶然的機會自然發酵而成的,而非某一個人發明制造的。在古代,祭祀和战爭是國家的頭等大事。而酒則是這兩件大事中不可或缺的東西———祭祀時以酒體現對神靈的敬畏之情和祖先的尊敬之意;战場上,酒則起到鼓舞士氣的作用。

其實,說起古代的酒水,很多人第一個想問地就是:古代的酒多少度啊?當你看到武松連喝十八碗酒,照樣上山打猛虎;李白千杯不醉,照樣寫出錦繡文章。再比如,《晉書·劉伶傳》載:“劉伶,因爲愛酒才有大名聲(喝酒後愛打老婆、砸東西),一次要喝27斤,當之無愧的酒神”,你會不會覺得古人都特別能喝酒?

其實,不是古人酒量很大,而是他們喝的酒與如今的米酒和黃酒相似,酒精度數比較低,在元代以前,都是發酵酒,多數只有7度左右,度數高的也就是十幾度。所以,古裝劇中,通常見到豪爽之人,碰到酒鋪歇腳,幾乎不點菜也能喝幾杯,就是因爲喝的是度數很低的水酒,有解渴的作用。

直到元朝以後,才有了蒸餾酒,因爲他們祖居草原,氣候嚴寒,必須要喝高濃度的酒才能保暖。由於元朝統治中原的歷史較短,因此,即使在明朝,許多人並不習慣喝白酒,後來滿清入關,因爲東北天氣酷寒,所以他們對高濃度和極度抗寒的蒸餾酒情有獨鐘,因此白酒才取代米酒和黃酒等發酵酒,漸漸成爲消費的主流。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