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及其調理
策劃 心潔
撰文 莫旭威 韓 亮
中醫認爲,脾爲後天之本,爲氣血生化之源,脾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尤其是現在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過大,加之不良的生活習慣,導致很多人處於亞健康狀態,而脾虛是導致亞健康狀態的關鍵原因。
適合脾虛者的藥膳
藥膳原料
脾虛調養藥膳食療最佳,尤其適用於長期慢性脾虛人群。
據研究顯示,改善脾虛藥膳方最常用的中藥有山藥、大棗、蓮子、生姜、黨參、黃芪、茯苓、陳皮、白術、人參、薏苡仁等,日常食物和調味品中使用頻次較高的是粳米、白砂糖、糯米、面粉、雞肉、羊肉、赤砂糖等。
黃芪、黨參、人參、白術、茯苓、薏苡仁均爲健脾益氣之藥,在食療藥膳中,適量輔以此類藥物,均具有健脾益氣之效。下面簡要介紹幾個食療常用原料的功效及用法。
1.山藥
味甘,性平,入脾、肺、腎經,具有補脾、養肺、固腎、益精的功效。《神農本草經》:“主傷中,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飢,延年。”食療可煎湯、煮粥、蒸煮等。
2.薏苡仁
味甘、淡,性微寒,入脾、胃、肺經,具有利溼健脾、舒筋除痹、清熱排膿的功效。《神農本草經》:“久服輕身益氣。”《本草綱目》:“健脾益胃,補肺清熱,去風勝溼。”食療煎湯或入丸、散,浸酒、煮粥、作羹。
3.蓮子
味甘、澀,性平,入脾、腎、心經,具有補脾止瀉、益腎固精、養心安神的功效。《神農本草經》:“主補中養神,益生力,久服輕身耐老,不飢延年。”食療可煎湯,或入丸、散,煮粥等。
4.粳米
味甘,性平,入脾、胃、肺經,具有健脾益氣、和胃除煩、止瀉止痢的功效。《名醫別錄》:“主益氣,止煩,止泄。”《食鑑本草》:“補脾,益五髒,壯氣力,止泄痢。”食療煎湯、煮飯、熬粥均可,亦可做成糕餅或將粳米煮熟後以文火燒成鍋巴研粉用。
5.糯米
味甘,性溫,入脾、胃、肺經,具有補中益氣、健脾止瀉、縮尿、斂汗、解毒的功效。《本草綱目》:“暖脾胃,止虛汗泄痢,縮小便,收自汗。”《本草經疏》:“補脾胃,益肺氣之谷,脾胃得補,則中自溫。”食療煎湯,或入丸、散,或煮粥。
6.雞肉
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益氣、補精填髓的功效。《神農本草經》:“丹雄雞,主婦人崩中漏下,赤白沃,補虛,溫中,止血,殺毒。”食療可煮食或燉汁。
7.羊肉
味甘,性熱,入脾、胃、腎經,具有健脾溫中、補腎壯陽、益氣補虛的功效。《食療本草》:“主髒氣虛寒。”《千金·食治》:“主暖中止痛,利產婦。”食療可煮食或煎湯,或入丸劑。
8.白砂糖
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和中緩急、生津潤燥的功效。《本草綱目》:“潤心肺燥熱,治嗽消痰,解酒和中,助脾氣,緩肝氣。”食療可入湯和化。
9.赤砂糖
味甘,性溫,入肝、脾、胃經,具有補脾緩肝、活血散瘀的功效。《本草綱目》:“和中助脾,緩肝氣。”《醫林纂要·藥性》:“暖胃,補脾,緩肝,去瘀,活血,潤腸。”食療可开水、酒或藥汁衝。
食療藥膳
下面簡要介紹幾個脾虛常用的藥膳,原料普通,制作簡單方便,具體如下。
1.幹姜粥
主要原料:幹姜1~3克,高良姜3~5克,粳米50~100克。
制作方法:將幹姜、高良姜洗淨切片,粳米淘淨。用水適量,先煮姜片,去渣取汁,再入粳米於藥汁中,文火煮爛成粥。
調味後早、晚趁溫熱服,隨量食用,尤以秋冬季節服用爲佳。
功效:溫中和胃、祛寒止痛。適用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呃逆、泛吐清水、腸鳴腹瀉等症。
2.砂仁粥
主要原料:粳米100克,砂仁5克。
制作方法:先用粳米煮粥,砂仁研末入粥,再稍煮即成。
功效:健脾祛溼。適用於脾虛腹痛、脹滿、嘔吐等症。
3.人參蓮肉湯
主要原料:白人參10克,蓮子15顆,冰糖30克。
制作方法:將白人參與去心蓮子肉放碗內,加水適量浸泡至透,再加入冰糖,置蒸鍋內隔水蒸燉1小時左右,人參可連用3次,第三次可連同人參一起喫完。早晚餐服食。
功效:補氣、益脾、養心。適用於體虛氣弱、神疲乏力、自汗脈虛、脾虛食少、大便泄瀉等。
4.糯米藕
主要原料:鮮藕1000克,糯米2000克,白糖適量。
制作方法:藕洗淨,在藕節正中开刀分段。在距藕節3釐米處切斷,保留切後的一段做蓋用。
將藕倒置,使孔內的水倒淨,糯米洗淨晾幹(溼的不易灌),灌入藕孔內,邊灌邊拍使米裝得緊密,灌滿後將切下的一段藕蓋對准藕孔蓋好,用牙籤自蓋正中直戳進藕內,不使藕蓋脫落。藕放入鍋中,加入清水(沒過藕)加蓋,在旺火上煮开後,改用小火煨燜煮2小時,見藕呈紫黑色即熟。將藕取出,用刀輕輕刮去藕皮,藕內呈淡紅色。
將藕切成0.5釐米左右薄片,撒上適量的白糖即成。
功效:健脾補虛,开胃進食。適用於久病久瀉等。
5.健胃益氣糕
主要原料:山藥200克,蓮子肉200克,茯苓200克,芡實200克,陳倉米粉250克,糯米粉250克,白砂糖750克。
制作方法:將上述諸藥磨成細末,與米粉及白砂糖混合均勻,加入少量清水和成粉散顆粒,壓入模型內,脫塊成糕,上籠蒸熟,空腹酌食。
功效:健脾止瀉。適用於脾胃虛弱、食少便溏、神疲倦怠及婦女脾虛帶下等。
6.高良姜燉雞塊
主要原料:高良姜6克,草果6克,陳皮3克,胡椒3克,公雞1只(約800克),蔥、食鹽等調料。
制作方法:諸藥洗淨裝入紗布袋內,扎口。
將公雞宰殺去毛及內髒,洗淨切塊,剁去頭爪,與藥袋一起放入砂鍋內,加水適量,武火煮沸,撇去污沫,加入食鹽、蔥等調料,文火燉2小時,最後將藥袋揀出裝盆即成。
每周2~3次,隨量飲湯食肉。
功效:溫中散寒、益氣補虛。適用於脾胃虛寒、脘腹冷氣串痛、嘔吐泄瀉、反胃食少、體虛瘦弱等。
7.參芪清蒸羊肉
主要原料:熟羊肋條肉500克,黨參15克,黃芪15克,水發香菇1個,玉蘭片3片,蔥段、姜片各10克,雞油20克,清湯200克,花椒10粒(布包),精鹽、料酒、胡椒粉適量。
制作方法:黨參、黃芪切片,水煮提取濃縮汁30毫升,羊肉切成6釐米長、3釐米寬的片。
將玉蘭片尖朝外在碗內擺成三叉形,香菇黑面朝下放在當中,羊肉整齊地碼在香菇上,加入鹽、料酒和胡椒粉,兌入清湯及黨參、黃芪濃縮汁。
用盤扣住,在旺火上蒸30分鐘,揭去盤蓋,余汁倒在鍋內,肉合在海碗內,鍋內添入清湯煮开,撇去浮沫,澆在羊肉上即成。
功效:溫中益氣、健脾利水、氣血雙補。適用於脾胃虛弱、氣血兩虧、體倦無力,食少、口渴、久瀉、脫肛、泄瀉、子宮脫垂、胃下垂、貧血、小便頻數、乏力等症。
8.山藥雞肫
主要原料:雞肫250克,鮮山藥100克,青豆30克,生姜、蔥各10克,料酒15克,精鹽2克,醬油5克,白糖3克,胡椒粉、味精各1克,溼澱粉50克,香油3克,雞湯50克,菜油500克。
制作方法:取新鮮雞肫洗淨,切成薄片;生姜洗淨,不去皮,切成姜末;蔥洗淨,切成蔥花;鮮山藥洗淨,煮熟,切成片。
雞肫片放碗內,加精鹽、料酒、胡椒粉拌勻上味。再用一碗放入醬油、白糖、味精、雞湯、溼澱粉,兌勾滋汁。鍋燒熱,加菜油,待燒至六七成熱時,下入雞肫片滑散,再撈出用漏勺瀝去油。
鍋內留底油約50毫升,下姜末,煸香後入青豆、山藥片,翻炒數下,倒入兌好的滋汁勾芡翻勻,撒上蔥花,淋上香油,起鍋裝盤即成。
功效:健脾和胃、消食化積。適用於脾虛食少、食後腹脹或滿脹不食、嘔吐泄瀉等。
中醫治療脾虛
脾虛的穴位治療
中醫的穴位都有較好的養生保健及治療功效,通過對特定穴位的按摩能夠起到自我調理脾虛的效果,且居家操作比較方便。
相關內容可閱讀今年《中老年保健》雜志第5期專題策劃文章。
作者單位: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通州院區主治醫師 莫旭威
北京中醫藥大學房山醫院副主任醫師 韓 亮
閱讀《中老年保健》雜志5月刊可了解更多詳細內容
以上爲《中老年保健》雜志原創作品,如轉載須獲得本刊授權!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