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釀啤酒,這個啤酒品類中尚處於發展階段的驕子,過早地迎來了價格战的惡性競爭。
精釀啤酒與精釀啤酒之間的差距,有時候比精釀啤酒與工業啤酒的差距還大,有的精釀啤酒可以賣到上百元一杯,有的只能和一般的工業啤酒放在一個貨架上。形成這種差異化的根源要從大衆認知說起。
百度百科上對精釀啤酒的定義是:只採用麥芽、啤酒花、酵母、水這4種原料來發酵,不添加任何人工添加劑的啤酒。而大部分常見的工業啤酒雖然也採用麥芽、啤酒花、酵母、水這四種原料發酵,但爲了追求成本,更多用大米、玉米和澱粉等原料取代麥芽。
除此以外,精釀啤酒採用上層發酵工藝,酵母在發酵罐頂端工作,發酵溫度較高,發酵時間較長;而採用拉格工藝(下層發酵),酵母在發酵罐底部工作,發酵溫度較低,發酵時間較短,通常不超過7天。
但坊間大部分消費者並不能准確說出精釀啤酒與工業啤酒的區別,他們只將二者簡單地理解爲工業力量vs手工之魂。
從生產的角度上來看,精釀啤酒幾乎爲啤酒T5之外的企業帶來了發展的第二春。因爲精釀啤酒的細分品類更多、衍生風味更多,也就能容納更多的精釀啤酒產品和品牌。
白酒之所以沒有形成像啤酒這樣高度集中化的競爭格局,主要就是風味差異依然是企業形成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反觀啤酒,並不存在這樣的條件,應該說精釀啤酒爲更多企業帶來了差異化競爭的機會。
於是我們看到,2013—2020年,精釀啤酒實現了復合年增長率36%的逆勢增長,在這種赤裸裸的投資機會下,近5年來,國內精釀啤酒相關企業新增注冊數量年平均增速高達95%。
誰在拉低精釀啤酒價格?
一方面,技術的進步和生產規模的擴大,讓原材料採購成本和生產成本下降,這爲精釀啤酒的價格平民化帶來了客觀條件,這是拉低精釀啤酒價格的第一只手。
第二只手來自品牌間的競爭壓力。短時間內,大量的品牌湧入市場,消費者還沒來得及對這個品類產生系統認知,就已經开始面臨各種品牌的輪番轟炸,生產廠家不得不採用低價競爭的手段吸引消費者。
第三只手則來自工業啤酒的降維打擊。你沒看錯,工業啤酒也有“降維”的一天。
被細分成無數個小品類的精釀啤酒可以分成兩個大類——以精釀愛好者爲目標群體的“傳統精釀”和以大衆市場爲目標的平價精釀,通常與工業啤酒出現在同一貨架上的各種精釀就屬於平價精釀,主要面向大衆,這類產品面臨的價格战最爲慘烈。
但是尚未形成大衆消費基礎的精釀啤酒,直接被拉出來與工業啤酒同貨架競爭,這未免也太殘酷了,更何況還是在商超、零售店這種對價格高度敏感的消費場所。
第四只手來自餐飲消費的不景氣。
百威亞太在三季報中提到,行業表現放緩,消費意愿疲弱,餐飲渠道的人流及消費減緩,致使其銷量減少14.2%。大基數疊加業務布局側重於餐飲渠道所引發的渠道不利組合效應,導致收入銳減16.1%,每百升收入下降2.1%。在啤酒行業致力於向高端化產品轉型的同時,大衆消費卻开始朝着性價比傾斜。
第五只手來自啤酒消費場景的變化。
今年夏天,歐洲杯、奧運會等體育賽事的舉辦,讓啤酒的居家消費明顯增長,這無形中也影響着精釀啤酒。
蔡學飛認爲,啤酒高端化受阻,不僅是因爲消費降級、大衆消費擴容的影響,與啤酒居家消費興起也有關系。“相較於在外的餐廳消費,家庭消費更加看重性價比。”
回歸理性,頭部增長能否持續?
與白酒相比,消費者對啤酒品類的價格更加敏感,但並不意味着啤酒不具備高端化的可能,這一觀點在啤酒T5企業今年年中的財報便可以得到佐證。
今年上半年,我們看到啤酒由品類普漲轉向分化,其中上三強(青島啤酒、華潤啤酒、百威亞太)的營收出現負增長,但整體利潤率卻在提升,重慶啤酒與燕京啤酒均迎來營利雙增,但利潤率表現,燕京啤酒好於重慶啤酒。
今年上半年,華潤啤酒中檔及以上(8元及以上產品)啤酒銷量佔比首次超過50%,次高檔及以上啤酒銷量較去年同期實現個位數增長,而高檔及以上(10元及以上)產品銷量同比增長10%以上。
燕京啤酒2024年上半年和三季度的歸母淨利潤增幅分別爲47.54%和34.73%,這說明燕京啤酒依然在高端化的道路上高歌猛進;重慶啤酒的高端化進程雖然出現些微阻礙,但是其高端產品的收入佔比依然超過了60%。
盡管我們無法從上市企業財報中窺探到精釀啤酒這一細分品類的具體增長,但是我們不難發現,啤酒高端化的進程在頭部企業中從未停止,代表着啤酒品類價值標杆的精釀啤酒,必然隨着營收的增長水漲船高。
改變消費者觀念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到目前爲止,高端啤酒(10元以上)的消費量佔啤酒消費總量的比例大約爲30%,這是頭部企業努力很多年的結果,在頭部企業當中,今年也遇到了或多或少的瓶頸。隨着頭部企業高端化布局的不斷深入,市面上已經形成了多個高端啤酒大單品,他們逐漸成爲主導啤酒高端化的核心力量,另一方面也表明,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認同啤酒高端化這件事。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