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鮮四季》首播,與陳曉卿差距明顯,沒文化,真做不了美食節目

2月28日,美食節目《求鮮四季》的首期內容在愛奇藝上线。這個節目由張曉龍和崔真真擔任主咖,從首期內容來看,應該是帶領觀衆們一起,尋求各地的新鮮美食。首期內容,尋求的是一些海鮮美食。

節目的創意很好,但具體執行出來的節目內容,質量很低。尤其是和別的高質量的美食節目相比的話,則顯得《求鮮四季》更爲不堪了。這種質量上的不堪,其實不僅僅是美食內容拍攝上的不堪,而更是一些文化內容上的淺薄。美食節目,斷然不是只有美食內容那么簡單,沒文化,真的搞不出高質量的美食節目來。

拿《求鮮四季》的首期內容而言,就是拍攝了倆明星跟隨當地大媽下海,一起捕捉海鮮,繼而,大家回來烹飪,最後,倆明星說幾句主旋律、正能量的話,讓當地的農民們表演節目等等。這么搞,其實還不如人家央視二套每晚飯點兒的時候播出的美食節目高端呢。沒文化,是《求鮮四季》質量差的根本原因。

陳曉卿老師的《我的美食向導》其實便是值得大量紀錄片學習的典範。而且,這個典範價值,不僅僅局限在美食紀錄片領域。咱們很多文化、歷史的紀錄片,也應該跟陳曉卿《我的美食向導》學習。我舉個例子。

比如說,年前播出的所謂的歷史文化紀錄片《何以中國》,在創作意識上,就非常差勁。它的差勁,主要便體現在,創作意識淺薄,把“何以中國”局限在了中原文化生態區,而對於中國其它三大生態區“取之甚少”,而且有敵視的態度。中國歷史文化生態區,其實是四大,中原、西域、草原和高原。這四大,在咱們當下的歷史講述當中,斷然不能以中原爲中心,而仇視其它三大。

展开全文

不然,就是典型的分裂。《何以中國》的這種創作意識上的淺薄,是值得以後太多歷史文化類的紀錄片們警惕的。講述中國文化,一定要有真正的大中國的概念,而不是局限在中原文化區,更不能敵視其它三大文化生態區域。四大生態區域,都是中國的,缺一不可,當下講述,不能拉仇恨。

咱們再看看陳曉卿團隊的《我的美食向導》,就非常有這種中國歷史的大局觀念。這個節目,也是講中國地域美食的,但它不僅講中原,而且講喀什,這就是對西域生態區的人文關照。它還講大同,這就是草原和中原交接處的人文關照。這么一來,這檔美食節目,就不是中原局限的,而是打开了視野的,中原、草原、西域和高原,都是中國美食板塊的一部分了。

再比如說,透過美食看歷史,一定要有醍醐灌頂的歷史文化總結能力才行,而不是販賣網上那些簡單的東西。《求鮮四季》的首期當中,提到了一種在海灘淤泥上行走的工作,只說了它是戚繼光等人傳承下來的。這其實就流於草率了,也缺乏節目嘉賓的歷史文化總結能力。

還是拿《我的美食向導》做對比。在這個節目當中,有一期講山西美食。陳曉卿和施展兩個人一邊喫,一邊聊。他們聊到了一個很有趣的話題,山西人爲什么摳門。這其實就是一個典型的網絡話題,是網絡上對於山西人的普遍評價罷了。但這個時候,體現節目歷史文化深度的地方出來了。施展說,山西人去做生意,都是草原、沙漠這樣的苦寒之地,賺的都是辛苦錢,都是一分一釐賺出來的,不摳門,不算計,是賺不到錢的,所以,養成了山西人摳門的習慣。

您以爲這是幾句簡單的話語嗎?顯然不是。這是施展教授對於山西歷史文化深入研究之後得出的結論。這裏邊,至少應該研究山西人經商的路线,盈利的途徑等等。這不是一年半載可以幹下來的歷史文化內容。節目當中的三言兩語,其實是醍醐灌頂的,是有學術背景支撐的。咱們很多美食類的節目,缺的就是這個。

甚至於國際視野。《求鮮四季》首期當地,吹捧節目拍攝地的某個海產品是第一,張曉龍拿出來對應的,不過是自己家鄉的海鮮。這就是視野太小了。再看看陳曉卿《我的美食向導》,一種喫法,他能夠講出全球多地的異同,尤其是很多喫法,全球多地,異曲同工。這其實就是美食文化的碰撞。這是有知識儲備的體現,沒這個儲備,也就知道瞎起哄,瞎嚷嚷,聒噪着錄節目。

乃至於,陳曉卿《我的美食向導》講很多食物美味的時候,可以從現代物理化學的角度講原因,這是典型的現代科學思維模式。反觀《求鮮四季》,就剩下很好喫,很過癮等簡單的話語,講不出個四五六來。

顯然,美食節目,需要強大的歷史文化知識加持,沒這能力,還是一邊呆着去吧。(文/馬慶雲)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