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經常喝幾壇酒卻不會醉,難道他們的酒量很好?其實是酒的問題

酒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飲品,無論是請客喫飯還是走親戚送禮都離不开酒,甚至還因此出現了酒文化。不過酒也分很多種,有白酒、紅酒、啤酒等,不同品種的酒度數都有所不同。而且酒這東西也是因人而異的,有些人可以千杯不醉,有些人卻沾酒就醉,所以大家喝酒還是應該量力而行。不過也有人好奇,到底古代的酒和現代的酒有什么不同,爲何古人可以喝幾壇都不醉呢?

其實古代的酒和現代的酒最大差別就是度數不同。就拿白酒來說,白酒是用糧谷作爲原材料,再加入曲和酵母進行醃制發酵,最終形成的一種蒸餾酒,所以白酒又叫燒酒。現代的白酒就沒有低於四十度以下的,有些白酒的度數甚至達到了70多度,對於不會喝酒的人來說,完全可以一杯就把他醉倒。但反觀古代的白酒卻不同了。

古代釀酒技術的始創者是杜康,所以現在才會有“杜康酒”一說。據說杜康制酒也是源於一次偶然機會。有一次,杜康將剩飯倒入了一顆被蛀空的空心桑樹中,之後他就忘記了這件事。誰知道,過了一段時間以後,米飯經過自然發酵,竟出現了一種液體,還散發出香味。杜康出於好奇,便嘗了嘗,沒想到味道極爲甘甜,好喝極了,於是便稱之爲酒。之後,經過人們的不斷研究和制造,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釀酒技術。

不過,古代的釀酒技術還比較落後,很多工藝也很不完善,所以他們無法提取出高純度的白酒。切確地說,古代的酒大部分都是釀造酒和發酵酒等,其度數一般就是在10度或十多度左右,差不多相當於現在的啤酒,試想想如果是喝啤酒的話,很多人應該都能夠喝得下幾瓶吧。

展开全文

古代的白酒度數一直到了宋朝時才有所提升,但也僅僅是提升了幾度而已,完全沒有達到現代白酒的度數。所以當初在景陽岡上,武松連續喝十八碗酒也沒有醉,事實上,當時的酒度數也就在15度左右,就算是換作現在,很多人也能喝得下十碗八碗。

要說古代的釀酒技術真正得到提升還是在元朝時期,衆所周知,元朝的統治者是蒙古人,他們世代生活在北方的草原上,天氣寒冷,需要喝高濃度的酒來保持身體的溫暖,所以蒙古人幾乎人人都會喝酒。後來,蒙古人來到中原,便把釀酒技術也帶了進來,此時他們已經發明出使用蒸餾的方法來提高酒的度數了。不過當時的中原人喝習慣了低度數的酒,根本喝不了高濃度的蒸餾酒,所以這種白酒在當時並不受歡迎。

不過雖然高濃度白酒不受歡迎,但蒙古人爲了彰顯他們的民族文化,依然將這種高濃度白酒列爲了百酒之首,並逐漸取代了低濃度的釀造酒。元朝滅亡後,明朝時期,低濃度釀造酒又得到了復興,可是在明朝滅亡,清軍入關後,高濃度酒再次卷土重來。這很好理解,因爲滿人也是遊牧民族,他們自然也更加鐘愛高濃度的酒。至此以後,這種高濃度的白酒就逐漸佔據了整個市場,直至今日,再也沒有改變過。

不過古人之所以能夠喝幾壇酒而不醉,除了因爲酒的度數低以外,還有計量單位的不同有關。衆所周知,古代的一斤是16兩,而現代的一斤則是10兩,乍一看,古人的計量單位比較大,但事實上,他們並沒有那么准確的數字,所以他們的一壇酒其實並不滿,大概也就是三斤左右,而幾壇酒大概也就是10來斤,再加上酒的度數又低,只要會喝酒的人,幾乎都醉不倒。

但現代人就不同了,他們都很實在,說幾斤就是幾斤,再加上白酒的度數又高,自然就更容易喝醉了。綜合以上種種來看,古代所謂的酒仙酒鬼其實都是有誇大成分的,畢竟依照古代酒的度數,在當代來說頂多算是飲料酒,根本和白酒不沾邊,如果這些酒仙酒鬼能夠連續喝下10斤現代幾十度的白酒而不醉的話,那才真正稱得上厲害了。

不過酒雖好,卻不宜多喝,因爲喝多了酒不但容易誤事,對人體也沒有什么好處。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