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娛樂專稿(胖部/文)
《田耕紀》日前收官。這部標准的“種田文”改編作品,成爲十月的一個小驚喜,站內熱度最高破9300,並連續多日拿下主要熱度榜首。可惜因爲口碑,熱度增長有些受限。
有趣的是,給該劇唱男主人物曲和插曲的“十個勤天”,正是來自綜藝《種地吧》的嘉賓組合。
而在這兩部成績不錯的劇綜聯動之間,或許能發現影視行業正在押注新的觀衆內容偏好——“種田流”。
男團種地之後,又有女團養豬。10月樂華娛樂還發布了新的微綜,記錄NAME女團重新選拔成團的過程,而標准就是送她們去東北養豬100天,制作成一檔微綜《人不怕出名豬不怕壯》,再由網友在线投票評選。
當娛樂圈刮起“種田”風,全新畫風讓觀衆需要適應之外,或許更值得問的是,這股風,到底從哪兒刮起來的?
觀衆真愛看“種田”嗎?
收官後,《田耕紀》的豆瓣評分降至6.6,而該劇开分曾拿下7.5分,雖然在口碑“通貨膨脹”的今年不算很高,也算得上堅挺。後期的口碑崩盤,還是影響了該劇數據表現進一步提升。
很多負面反饋就在於,該劇宅鬥太多,種地太少。
如一條熱評所說:“我本來期待的是正兒八經的種田劇,充滿田園樂趣、鄉野風光,沒想到還是那些女婚嫁、男權謀的破事。”
看起來,該劇的思路有點像一部古裝鄉村劇,一家人家長裏短,老人偏心、大哥欺負人、小輩雞飛狗跳,然後在摩擦中感受到家人的溫暖,完全可以叫《古代一家人》。
這和觀衆預期實在差得有點遠。
而且如果要按這個思路拍,角色應該是可以壞,卻不能惡,結果开局就是大伯欺負兄弟往家裏要錢不說,居然爲五百兩銀子把侄女直接配了冥婚,如此種田文裏標准的惡親戚設定,最後硬拐到一家人“我們一起包餃子”,確實有些別扭。
那么爲什么非要走這個思路?除了過審的考量,編劇可能也並不相信,觀衆會愿意只看種地。
真的如此嗎?
年初的《種地吧》,或許能給出一個參考答案。
從數據來看,這檔持續播出了半年、成片有50期的綜藝,按照絕對數據來說不算高。播出期站內熱度大約在6000上下;貓眼數據統計,登上熱搜1095個,平均到半年只能說尚可。
但換個角度看,一部播出周期長達半年、基本全素人的綜藝,能夠始終保持一定的數據和討論度,本身就說明其已經建立了穩固的基本盤。豆瓣評分破9,更說明觀衆對這檔綜藝的口碑認同。
這也是爲什么平台片單裏已經火速續訂了《種地吧》第二季,“十個勤天”組合原班人馬繼續上线,而且爲他們定制了《你好種地少年》的新綜藝。
此外,各平台官宣的同類綜藝,還包括被稱爲“女版《種地吧》”的,全女性牧場生活綜藝《燃燒的月亮》;《風行少年》則主打草原上的少年遊牧之旅;《十五個少年在荒島》在生存類真人秀的基礎上,加上了拓荒主題。
而樂華火速上线的《人不怕出名豬不怕壯》,則繼男團種地之後,开了女團養豬的先河。在發布會上,杜華也明確表示此前觀看《種地吧》之後,決定在這一方向上开發內容。
放馬、遊牧、拓荒、養豬……綜藝行業,似乎已經錨定了“種田”的風口。
當然,在綜藝領域的適配度,不能說明“種田”就可以直接移植到劇集領域。而觀衆在“種田”中到底喜歡看的是什么,還需進一步分析。
“天賦覺醒”?
“種田”內容的吸引力是什么?一個可參考的近親就是“種田文”。
這個網文概念不是說這類網文只寫“種田”,而是指主角從零开始經營,或升官發財、或經營田莊甚至打魚打獵,最終一點點過上好日子,主打一個“有耕耘就有收獲”的心理慰藉。
那么,“種田文”的讀者喜歡什么也是確定的,就是通過“开掛”,獲得某種生活的確定性。
比如穿越回過去,漚肥、曲轅犁、嫁接等跨時代技術疊buff是“开掛”,炒菜放味精、煉鐵建高爐也是“开掛”,幫助主角實現財富自由,然後過悠哉悠哉的小日子。
但放在改編上,這個邏輯就行不通了。
一方面,穿越不能寫,系統不能开,那么金手指很難打开;另一方面,賺錢和致富的導向,不能作爲劇集的主旨。從這兩點看,《田耕紀》的擰巴也不難理解。
如果說在種田文裏,影視劇有什么值得參考的,或許是觀衆對田園牧歌生活的喜愛,以及對於來自土地的、慢節奏的踏實感,有着越來越強的需求和向往。
網上有個名梗,說中國人的“基因技能”是在任何地方都能種地。國人對“種田”的興趣,和這種對土地的情感不無關系。
比如短視頻賽道,這幾年,“三農”題材已經成爲一門顯學,從李子柒的詩和遠方,到嘎羊少女、疆域阿力木、張同學等一批深耕農村更多場景的創作者,先後帶動着相關話題破圈。
這一輪內容熱度,在網上被戲稱爲“天賦覺醒”。
包括《種地吧》的出圈,有一個關鍵就是在短視頻發布內容、直播,與長綜藝建立了內容矩陣,粉絲數較高的趙一博目前在抖音有128.5萬粉,節目新號@種地吧趙一博 也有53.6萬粉。
這或許也是“天賦覺醒”對影視節目加持的一個例子。
在對田園牧歌式生活向往的背後,觀衆享受的不僅是逃離鋼筋水泥的慢節奏,更是那種耕耘然後收獲的、源於土地的確定性,也會對每日勞作的辛苦保持敬意,這也是《種地吧》爲什么能吸引觀衆追更的情緒價值。
而能否傳遞這種情緒價值,是相關內容成功的關鍵。
真·“向往的生活”
“種田”,國內早期慢綜藝《向往的生活》就有過,三間房、五畝地、一窩雞鴨,就能給觀衆來一波田園牧歌震撼。這種“體驗式種田”,目前在許多戶外綜藝仍有保留,包括《奔跑吧》《極限挑战》《快樂再出發》等綜藝都有不少圍繞三農進行的選題。
但漸漸地,觀衆對這種“明星做做樣子”的模式難以共情,也不太感興趣,短期的體驗也並很難真正表現什么內容。
這也是《種地吧》這期綜藝最初不被看好的原因,節目還曾被龐博寫進脫口秀成了段子。
恰恰因爲如此,看到這些男團成員扛大包、跳進水渠通下水道、平地、耕地,一點點真正適應農村生活,這檔節目會收獲一個牢固的基本盤。而“十個勤天”組合,也以此建立起和其他男團截然不同的人設。
作秀模式不再好用了,沒有用190天踏踏實實種一季莊稼出來的決心,就做不好農業題材。
在這一點上,或許《人不怕出名豬不怕壯》可以再參考下節目模式,點狀的鏟豬屎、做豬食等內容,還是沒有脫離傳統的節目模式,100天時間從頭开始養一批豬出籠,或許更能激起觀衆的“追更”愿望。
對於平台來說,“種田”類內容也非常有價值。
一方面,“三農”和“糧食安全”已經是關鍵詞,也是平台有傳播義務的重點內容,尤其是近年來的大環境下可以說是平台必修課;另一方面,《種地吧》已經表現出這類內容的口碑優勢,這對目前的平台也非常關鍵。
而在劇集領域,《田耕紀》的一些經驗非常值得借鑑,主舞台還是應該交給土地。
觀衆到底希望在“種田”類劇集中看到什么,一個更合適的例子,或許是《去有風的地方》。
雖然該劇的成績有男女主加成,但在一個遠離喧囂、風景秀麗的地方,邂逅原生態的自然、善良的人們甚至愛情,放大土地帶給人的滿足感,這何嘗不是一種影視的造夢功能?
誠然,“種田流”也有足夠多的空間容納其他元素,比如愛情、商战,當然也包括宅鬥,但基於上述的觀衆觀察,或許應該把更多篇幅放在“種田”本身,並由此打开更多情緒價值和內容立意。
而大環境下,當“田園將蕪胡不歸”成爲越來越多人新的“向往的生活”,這樣的情緒取向,也是行業值得思考的命題。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