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陶魏斌
今年的酒飲市場,越來越會“玩”了。
在白酒行業,繼跨界咖啡、巧克力之後,今年的中秋節上,酒企還“瞄”上了月餅——包括茅台、瀘州老窖、水井坊等多家品牌,都跨界推出了聯名款的“白酒+月餅”的產品。
而在新酒飲領域,銳澳官宣與《暗黑破壞神:不朽》聯名,延續相應遊戲話題營銷,梅見則借用“好久沒見,好酒梅見”,打出了梅見與相見的情感共振。
充分競爭的酒飲市場,這些重量級玩家的動向背後,是否意味着市場正在起新的變化?如果是,那么這個市場又將會朝哪個方向?
這些無疑都值得市場觀察者去思考。
新一輪的優勝淘汰已經來臨
茅台不是最早“玩”起來的白酒品牌,但一定是“動靜”最大的品牌——和瑞幸聯名合作的“醬香拿鐵”,把一句“年輕人的第一杯茅台”,一夜之間從瑞幸上萬家門店“刷”到了全國人民的手機上。
而在去年,茅台就已經聯手蒙牛,做了一款“茅台冰淇淋”。事實上,在“醬香拿鐵”之後,茅台還再接再厲和德芙做了“茅台酒心巧克力”。
連貴爲“醬香科技”的A股之王茅台都“放下身段”,不斷變換姿勢來“討好”年輕人,試圖離开傳統意義上的酒桌,走進年輕人的日常生活,這也帶動了白酒行業,其余品牌紛紛跟進,掀起了一股“萬物皆可聯名”新風氣。
比如在今年中秋,瀘州老窖就和光明乳業聯名,推出的中秋限量“酒香冰淇淋月餅”禮盒:6枚冰淇淋月餅,售價318元。而水井坊則與哈根達斯聯名,推出了“高端濃香酒心冰淇淋”月餅:7枚冰淇淋月餅,售價則更高一些,標價498元。
白酒頭部品牌的“大膽”跨界,某種程度上是源於對於自身品牌老化以及失去年輕消費者的擔憂。
這並不是沒有道理。兩年前,就曾經有媒體以《爲了讓年輕人喝白酒,酒企和資本就差跪下了》爲題,形象描繪了白酒企業的這種“群體焦慮”。
數據很能說明目前的大背景。
今年1-8月,規模以上白酒企業白酒產量261.8萬千升,同比下滑13.2%。事實上,自2016年以來,白酒產量已經出現了六連降,累計降幅接近腰斬。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今年白酒產量再次下降的可能性極大。
華潤啤酒董事局主席侯孝海不久前就對媒體表示,當下白酒行業面對的國內經濟環境和消費者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華潤啤酒剛剛成立了華潤酒業進軍白酒行業,侯孝海認爲,本輪白酒行業深度調整背後,“白酒行業的發展需要從奢侈品邏輯回歸消費品的本質”。
顯然,新一輪的優勝淘汰已經來臨。
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白酒行業的這一系列變化,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整個中國酒飲市場的風向——本質上是因爲“酒”,正在回歸其本真屬性。
導致這一變化的源頭是“人”的變化。
鮑德裏亞曾一針見血指出,在現代生產體系下,商品已經“不僅是一種實用的東西,它具有一種符號的社會價值”,而且“這種符號的交換價值”可能“是更爲根本的”。這位大名鼎鼎的社會學家在《消費社會》一書中詳細分析了“人”是如何通過商品尋找自己的社會階層身份。
在消費市場趨勢的洞察底層邏輯中,“人、貨、場”是引起一系列變化的最主要變量,而在當下中國酒飲市場的調整中,目前最大的變量是“人”。
如果回顧歷史,一個清晰的結論是,中國酒飲市場之所以能出現爆炸式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受益改革开放以來,中國商業社會波濤洶湧般的高速發展。
在過去的將近四十年裏,原本是“烹羊宰牛且爲樂,會須一飲三百杯”的痛快飲酒事,被賦予了“貨幣”符號——這也是爲什么“公務飲酒”以及“商務飲酒”這樣的場景,在之前的很多年裏,一直是大多數酒企賴以生存的重要市場的原因。
這一方面固然有經濟活動活躍帶來的消費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因爲剛剛逃離物質匱乏時代的中國人,急需要一些帶有階層屬性的商品,來找到自己的社會“位置”。
同時這也是中國“消費啓蒙”社會的特點。
於是包括酒類在內的很多商品,自然被以價格爲標籤,劃成了“三六九等”——人們既是這一套劃分規則的制定者,同時也被這套規則所束縛。
在這個背景之下,中國的酒飲市場也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需求不斷推高商品價格,大量的品牌湧現,整個酒飲行業仿佛开啓了一個無限增長的遊戲。
徐志摩說,“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而酒飲市場的變化,則是從新的消費群體或者說新的消費需求崛起开始的。
必須承認的是,中國的90後甚至00後一代,由於成長環境的變化,在消費過程中,更加注重的是個人的感受,而不是強調身份符合——他們或多或少开始擺脫消費啓蒙時代。
於是,過往的增長邏輯开始不靈了。
這也是一個全球趨勢。在繼農業經濟時代、工業經濟時代之後,體驗經濟時代正在到來,中國整個酒飲市場的大變局,也正在因爲新的消費群體,以及新的消費趨勢到來,形成了一場變化深遠的大調整。
而當下中國經濟的多重挑战,也作爲一個外部因素,加劇了這個調整——在日本,由於經濟形勢的壓力,社會特別是在年輕人群體裏,曾經興起“斷舍離”的風氣,大家不再過多注重商品表面的特性,而是坦誠地享受事物的本真:風靡全球的無印良品正是這一消費觀下的產物。
重回“酒”的本真
如果說“酒”這一具有上千年歷史的產品,正在回歸“本真”這一結論成立的話,那么,我們就需要弄清楚,“酒”的本真到底是什么?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人爲什么愿意喝酒?——這是中國酒飲市場商業邏輯的起點。
來自中國農業大學的朱晨副教授和團隊在做了一系列的研究之後,對於酒——這一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載體——有一個更爲深刻和科學的認識。
他們其中的一個結論是:酒同時具有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作爲自然屬性的酒,會使飲用者緩解壓力、放松心情、激發靈感。作爲社會屬性的酒,能夠產生柔化人際關系、增加相互信任、營造社交儀式感的正面影響。
通過對酒精不耐受基因演化的模擬,朱晨和團隊還推測出未來30年、50年後的中國人中,酒精不耐受人群的比例很可能會進一步增加。
這就意味着未來中國市場中,新生代消費者對於高度酒產品的需求很可能會繼續壓縮。結合消費者對於健康的整體追求,“微醺”而多樣化的低度酒產品會更受青睞。
市場的走向,也印證了科學家們的研究。
天貓新品創新中心與凱度聯合發布的《2022低度潮飲趨勢報告》顯示,中國低度潮飲酒市場規模保持着高速增長的態勢。2022年,這個市場規模預計達到338億元;至2025年,預計將達743億元。
而據艾媒咨詢數據,2021年中國消費者對口味豐富的果酒喜好程度最高,達到了63.2%。
在這些清晰的脈絡推導下,“情感驅動”+“微醺適飲”或將成爲替代“高端”、“低檔”等酒飲行業“舊秩序”裏的關鍵詞。
再回到市場,我們也能找到相應的佐證。
以梅見爲案例,我們能看到一個抓住了新趨勢的品牌在這幾年的脫穎而出——年銷售額從0到12億元,梅見只用了3年,同時梅見也是中國新酒飲市場裏的第一個10億級品牌。
現在,梅見正在進入到一個更大的聚飲場景中,這其實是具有战略性的“關鍵一躍”。酸甜適飲男女皆宜的全場景價值,通過中秋這一次“好久沒見”+“好酒梅見”的情感連接,梅見逐漸清晰並一再向市場強化“團圓酒”的標籤——事實上用戶也在自發“擁護”,這實際上踩中的正是當下中國酒飲市場的新動向。
從消費社會學的角度來說,“人”的底層情感是具有歷史的連貫性的,古人“舉杯邀明月”的情感,和當下新青年在中秋夜來上一瓶梅見,產生的多巴胺和情感元素,本質上是一樣的。找到了這個方向的梅見已經先行一步。
當然,對於梅見這樣的弄潮兒來說,战略上的定力以及與此相匹配的經營動作能否一以貫之,既是對管理層的考驗,也是對一线品牌執行者的考驗。
中國酒飲市場,正在變化。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