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一鳴、好想來零食店,其實主打的就是套路,而且很深

最近在街角散步,路過一家“好想來”零食店。店鋪門口整齊擺放的礦泉水和飲料,標價驚人的便宜,甚至比隔壁超市還低了20%。我心裏不禁一陣感嘆:這生意做得,薄利多銷的典範啊。可再一琢磨,總覺得哪裏有點不對勁。

走進去才發現,這裏確實不簡單。水和飲料之外的零食,全是一些看上去很“接地氣”的散裝產品,價格卻高得離譜。一小袋果幹隨隨便便十幾塊,和它的包裝一對比,實在有點不值。可奇怪的是,顧客依然不少,大家似乎毫無察覺。這讓我不禁想問:這些高價零食,真的值嗎?或者說,我們是不是被套路了?

仔細觀察店鋪的擺設,才發現門口那些便宜水飲,可能只是一個誘餌。它們給顧客一種錯覺:既然水便宜,零食自然也不會貴到哪去。於是很多人很自然地放松了警惕,隨手拿起幾袋零食,等到結账才意識到價格不菲。但那時,人們大多不會再糾結,想着都买了就算了。這種消費心理,商家顯然拿捏得很到位。

爲什么商家能這樣操作?我想,可能是因爲他們抓住了兩個關鍵點:一是消費者對零食本身缺乏價格敏感度,二是散裝零食的定價缺乏透明標准。超市的品牌零食都有明確標價,人們大多心裏有數。而這些“看上去平平無奇”的小品牌零食,很少有人會去認真比較價格。一包包裝簡單的果仁,到底該賣5塊還是15塊?可能消費者自己也說不上來。

展开全文

更有意思的是,這些高價零食大多不會標得很誇張,而是以一種“略高於心理預期”的方式呈現。舉個例子,一袋花生小喫賣12塊,你可能覺得貴了一點,但又不至於離譜。正是這種“不太明顯的貴”,讓人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掉進商家的“心理定價陷阱”。

我猜,這樣的套路短期內確實能吸引不少消費者,畢竟大多數人都是被低價飲品吸引進來的。但從長期看,這種商業模式真的能持續嗎?畢竟當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自己“被貴了”,品牌口碑恐怕也會逐漸受損。消費者不是傻子,總有一天會醒悟,或者說會用腳投票。

回想起我觀察到的那些顧客,很多人都是年輕人,拎着一瓶便宜礦泉水,順手再挑幾樣零食。說到底,這也和人們的購物習慣有關。在零食這樣的“低關注度商品”上,很多人不愿花時間做價格比較。商家正是利用了這種心理,不動聲色地提高了利潤。

那問題來了,我們怎么避免踩雷?一個簡單的方法是,先想想價格邏輯。一家店的水和飲料能便宜到讓你驚訝,它的零食會不會爲了補利潤而定價更高?再有,別忽視零食的品牌和包裝,尤其是那些看上去很“樸素”的散裝零食,可能背後藏着精明的利潤計算。

這讓我想起一句老話:“便宜無好貨”。當然,話不能全信,但至少提醒我們:當一樣東西看起來特別便宜時,不妨多留個心眼。商家的每一步操作,背後都可能有一套深思熟慮的“邏輯”。而我們需要做的,是別讓自己的判斷被表象蒙蔽。

也許吧,這種“套路化”的零售方式還能火上一陣,但我總覺得,越是靠“小聰明”賺錢的生意,越難長久。消費者的信任才是最難买的,而一旦失去,可能再便宜的水也留不住人了。

參考信源:21世紀經濟報道—2024-11-22—(知名品牌發聲:這些都是假的!不少人买過)

參考信源:界面新聞—2023-10-17—(趙一鳴零食狂飆的背後存隱患)

參考信源:中國能源報—2024-10-18—(零食折扣店低價商品背後有“套路”嗎)

參考信源:21世紀經濟報道—2024-11-22—(知名品牌發聲:這些都是假的!不少人买過)

參考信源:界面新聞—2023-10-17—(趙一鳴零食狂飆的背後存隱患)

參考信源:中國能源報—2024-10-18—(零食折扣店低價商品背後有“套路”嗎)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