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上風物 | 寧波年糕,故鄉味道

當四明大地稻田鎏金時,當冬日來臨寒意襲人時,一碗熱騰騰的年糕被人們狠狠地期待了起來。作爲寧波的老底子食物,年糕是千年農耕文明的記憶和符號,而寧波人對年糕的感情,早已融入三餐,跨越四季。

寧波年糕歷史悠久,早在宋代就有記載,到了清末宣統年間,寧波年糕的廣告文案就已經出現在上海環球社印行的《圖畫時報》上。

有學者將文獻資料、文物古跡和民間傳說相互佐證,證實寧波年糕的歷史符合中國年糕的起源、興盛之說,即始於西周,興於明朝,盛於清朝及民國,至今已有近三千年的歷史。

寧波年糕 圖源:蘇葉子/

年糕作爲傳統食物,南北皆有,在以稻米爲主食的江南地區更爲常見,但寧波年糕自有其獨特之處。寧波的水磨年糕晶瑩剔透、溫潤如膚、彈而不黏,口感更是與衆不同。

以新鮮粳米爲原料的水磨年糕,據傳是清末同治年間的寧波人陳培基所創,他把制作豆腐和香幹的工藝運用到年糕制作上,使其更有嚼勁,也更易保存。

寧波的水磨年糕,若以水浸,置陰涼處,勤於清洗換水,可保存很長時間。如果想保存得更久,切片後曬幹貯藏,食用前用水浸上兩天即可。

除了水磨年糕,現在寧波關於年糕的制作工藝,有四項被列入省級或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年糕,絕對稱得上是寧波人的本命主食,不誇張地說,沒有一個寧波人不是喫着年糕長大的。寧波的年糕可甜可鹹,做法可家常可花式,湯年糕、炒年糕、蒸年糕、年糕幹……

年糕,在寧波人的餐桌上是一道時令菜。

當季的年糕,配上正當時的冬筍和薺菜,清新軟糯,加上肉絲,更添葷香,民諺有雲:“薺菜肉絲炒年糕,竈君菩薩伸手撈”。

展开全文

冬季的大頭菜與年糕,這是一組超級CP。將二者都切大塊,只用最簡單的調料——油、糖、醬油,小火慢慢咕嘟着,成品鹹甜醬香。用筷子戳一塊,咬一口,鹹咪咪、糯嘰嘰,寧波老話裏的“落胃”頓時具象化了!

寧波人食用年糕,與當地的物產密不可分。

靠海而居的寧波人,烹飪的邏輯就是任何食物都不忘與海鮮搭一搭。於是,白蟹和年糕成爲天作之合,各種魚類也能與年糕碰撞出別樣的鮮味,皮皮蝦作爲搭檔中的後起之秀也頗受歡迎。

除了熱鬧的海鮮,即使是素淨的苔菜,配上年糕,也有意想不到的滋味,外表焦脆鮮香,裏面軟糯飽滿,讓人一口上癮。

最經典懷舊的,還得是年糕與寧波鹹齏這對絕配。鹹齏湯酸鹹可口,湯中的年糕片片不裂、軟而不糊、糯而有骨,再加上筍絲、蘑菇或肉絲,別有風味。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年糕菜式 圖源:作者

寧波人還把年糕做成零食和點心。

過去,遇到走街串巷崩爆米花的商販,孩子們就會捧着一碗曬幹的年糕片去爆。“嘭”一聲巨響後,白煙散盡,那一桶肥白豐腴、酥脆香甜的“膨化版”年糕片帶來了極大的愉悅感。

秋天醃漬的糖桂花,彼時是紅糖年糕的點睛一筆;竈火裏噴香滾燙的煨年糕,等待着放學歸家的孩子;包裹着油條、榨菜和肉松的年糕餃,一團溫軟,若您還沒有嘗過,可千萬不要錯過。

隨着物質生活的豐富,寧波人對年糕風味的演繹還在不斷升級,這裏有民間小智慧,也有對平凡生活的致敬。

年糕是具有江南基因的食物,它的屬性是幸福,入冬後的每一個節慶,都有年糕的身影。

冬至大如年,寧波人的專屬早餐是一碗熱騰騰的酒釀番薯年糕湯果。番薯寓意“翻身”、年糕代表“年年高”、湯果意味着“團圓”,有金有銀,好看又有好彩頭。

其實,早在冬至前夜,儀式感就已經开始了。大頭菜烤年糕的關鍵點是那晚竈火不滅,家家都要燒得“響”,薪火不息、溫暖火熱的日子就是老百姓最質樸最深切的企盼。

“年糕寓意稍雲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年糕是農歷新年必喫的吉祥食品。節前,家家戶戶就开始搡餽、搡年糕,這是寧波源遠流長的風俗文化。

過年時殺豬宰牛,煮完後留出一大鍋肉香四溢的湯汁,用它代替清水做一碗汁水年糕湯,隨意放幾片霜壓過的青菜,鮮到掉眉毛。令人回味的年味,就這樣在脣齒之間蕩漾开來。

年糕還是祭祀用品和送禮佳品。農歷新年前的“羹飯”,自然少不了年糕。人們拜壽、孝敬長輩、走親訪友,都喜歡帶上年糕,數量也有講究,六根、四十八根、六十六根,“六六順”“祿祿順”的諧音梗用得飛起。

在慈溪,毛腳女婿上門,越看越歡喜的丈母娘捧出甜甜的糖水雞蛋,裏面一定加了年糕。年糕的形狀與官員上朝時的朝笏也有幾分相似,因而古時送讀書人的禮物也總有年糕,祝福一舉高中,祝愿年年高升。作爲禮物的年糕,都被點上了中國紅,吉慶、幸運,賦予美好祝福。

作爲禮物的年糕 圖源:寧波市文化產業網

年糕深入人心,另有佐證。比如寧波平原地區隨處可見的石梁橋,橋墩爲避免水草纏繞,使用的條石被做成兩頭半圓,寧波人親切地命名“年糕墩”。初生嬰兒凸出的下巴,寧波人暱稱“年糕蒂頭”,奶呼呼的手感被完美形容。

寧波年糕,在一代代寧波人的生活裏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它屬於農耕文化、飲食文化和交際文化,它是傳統、是情懷,也是鄉愁。寧波年糕的發展,一直在持續着,從未中斷,也必將在未來給我們帶來更多驚喜和感動。

撰文:陳冬妮

編輯:李廣雷

審核:吳豔芳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