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軍:存亡之战》:再現“鐵在燒”激战場面,網友:致敬先烈

時隔一年來看“志愿軍”系列第二部《志愿軍:存亡之战》,震撼度依然不減當年。

和上一部作品相比,《志愿軍:存亡之战》顯然在群像刻畫方面更爲細膩。陳凱歌導演在映後交流這一環節也提到了這一點:“不是想拍一場战爭或者一場仗,這還不夠,重點是想拍攝战爭中的人。”

於是,觀衆驚喜地發現,《志愿軍:存亡之战》中塑造的每一位角色都立得住、經得起推敲。當朱一龍飾演的李想在大銀幕上初亮相時,他的身份首先是李默尹(辛柏青飾)久別重逢的兒子、是妹妹李曉多年未見的哥哥。家國中的“家”,就這樣得以自然而然地建構起來,並且,這種溫情一路貫穿至影片收梢的部分。

《志愿軍:存亡之战》以抗美援朝战爭爲背景,聚焦於那場決定民族命運的殊死搏鬥,以宏大的敘事視角和細膩的人物刻畫,再現了志愿軍战士浴血奮战、保家衛國的壯闊歷史畫卷,影片不僅展現了战爭的殘酷與慘烈,更彰顯了志愿軍战士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和無私奉獻的愛國情懷。

爲了更好地展現战爭的真實場景,劇組遠赴東北雪鄉等地進行實景拍攝,力求將每一個細節都做到極致,從槍林彈雨的战場,到冰天雪地的長津湖,再到硝煙彌漫的上甘嶺,影片通過逼真的畫面和震撼的音效,將觀衆帶回了那個战火紛飛的年代,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战爭的殘酷和志愿軍战士的英勇無畏。

展开全文

除了宏大的战爭場面,《志愿軍:存亡之战》還注重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影片中,無論是運籌帷幄的指揮員,還是衝鋒陷陣的普通士兵,每一個角色都個性鮮明、血肉豐滿,展現了志愿軍战士的愛國情懷、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國際主義精神

影片中,吳京飾演的連長,帶領战士們一次次打退敵人的進攻,最終壯烈犧牲在战場上;張譯飾演的指導員,在战火中始終保持着樂觀的精神,鼓舞着战士們的士氣;段奕宏飾演的營長,運籌帷幄,指揮若定,爲战爭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這些英雄人物,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曲氣壯山河的英雄贊歌,他們的故事,將永遠激勵着後人。

《志愿軍:存亡之战》不僅是一部战爭史詩,更是一部關於愛與信仰、勇氣與犧牲的贊歌,影片通過對歷史的回顧和對英雄的歌頌,弘揚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英勇頑強的民族精神,激發了人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志愿軍:存亡之战》的上映,無疑將在社會上引發廣泛的討論和思考。

它將喚醒人們對那段崢嶸歲月的記憶,讓更多人了解志愿軍战士的英勇事跡和偉大精神。

它將激勵當代人珍惜和平,銘記歷史,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它也將引發人們對战爭與和平、英雄與責任等深刻問題的思考。

這部電影不僅僅是一部战爭片,更是一部充滿人文關懷和歷史厚重感的史詩巨作。它讓我們銘記歷史,致敬英雄,更讓我們思考肩負起時代賦予的責任。

你認爲《志愿軍:存亡之战》這部電影會對當代年輕人產生怎樣的影響?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