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須肉苜蓿肉木樨肉,到底哪個才對?沒想到,這么多年我們都錯了

魯菜經典熱炒菜

在我國北方地區,有這樣一道特別受歡迎的經典熱炒菜:以雞蛋、肉片爲主料,黃瓜片搭配水發木耳爲輔料。雞蛋炒至金黃滑嫩盛出,肉片上漿後滑油備用,然後與黃瓜片、水發木耳一起,旺火爆炒成菜。說到此處,很多朋友可能恍然大悟:這道菜便是魯菜經典熱炒菜木須肉(苜蓿肉),屬魯菜孔府菜系。這道經典魯菜,很多人對於菜名感到疑惑不解:木須肉、苜蓿肉、木樨肉,到底哪個才對?沒想到,這么多年我們都錯了。

正確菜名,我們都錯了

這道經典菜品的菜名,其實有可溯源的文獻記載可查:梁恭辰先生是清代著名的學者、文學家,同時也是一名美食愛好者。在他編纂的《北東園筆錄三編》中有這樣的記載:“北方店中以雞子炒肉,名木樨肉,蓋取其有碎黃色也。”從梁先生的著作中不難看出,這道經典菜品的正確名稱應該是“木樨肉”才對。木樨者,金黃色的桂花也。意思就是這道菜品成菜後顏色金黃,狀如木樨花,故得名木樨肉。

北漂廚師與木須肉

展开全文

隨着清王朝問鼎中原,清代的政治文化中心开始轉移至北京,作爲八大菜系之首的魯菜也隨之在北京生息扎根。很多魯菜廚子便跟隨這些魯菜館到北京發展,用現在的話說,成了名副其實的“北漂”。同時,這道木樨肉也隨着北漂的魯菜廚子來到了北京,成爲了各大魯菜飯館的招牌菜。也許是因爲“樨”字有點難寫,很多菜館爲了省事,便把木樨肉寫作木須肉。

改良版的北派木須肉

正宗的木樨肉要用到黃花菜幹,這些北漂的廚師們同時把木樨肉加以改良,把黃花菜幹換作黃瓜片,形成了北派比較流行的木須肉。後來,很多北漂的廚師回到家鄉山東,也有很多廚師爲了謀生,到北方各大城市發展,又把京派的木須肉帶到了北方各個地區,這才形成了現今比較流行的換成黃瓜片的北派木須肉。再後來,隨着計算機的出現,人們用拼音打字的時候,習慣性打出“苜蓿”肉,便有了後來以訛傳訛的錯字版“苜蓿肉”。

濟南木樨肉

孔府菜廚師除了北漂之外,也有很多廚子來到了省城濟南,木樨肉也隨之來到泉城。同樣,也面臨着主要食材黃花菜幹比較難保存,還需要泡發等問題。很多濟南的廚師也把這道菜加以改良,把黃花菜幹換成更接地氣的土豆絲,一年四季都隨處可見。因此,泉城版的老濟南木樨肉顯得更有煙火氣,變成了真正老百姓喫得起的菜。同樣的情況,名字仍是比較凌亂:正確的木樨肉鮮能覓到,錯誤的木須肉、苜蓿肉倒是隨處可見,只是前面冠以了“老濟南”的名號。

至此,朋友們也許明白了,這道經典魯菜正確的名稱應該是“木樨肉”,木須肉、苜蓿肉只不過是以訛傳訛的錯誤寫法罷了。朋友們,你喫過加了黃花菜幹的正宗木樨肉來嗎?正宗的黃花菜版木樨肉、北派黃瓜片版木樨肉、老濟南木樨肉,你最喜歡喫哪一款?歡迎在下方的留言區與朋友們一起聊一聊吧!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