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減少是國家危機?財星逆風喊「是好事」:別被古典經濟學綁架

近年包括台灣在內許多亞洲國家都受到少子化現象衝擊,步入高齡化社會並遭遇人口減少。外界經常用「國家危機」來形容少子化造成的人口減少,然而,《財星》雜誌卻逆風稱人口減少其實是「好消息」,認為將人口減少當作危機是受到古典經濟學影響,追求無止盡地經濟成長,把人力當作一種生產資源,但這與今日的世界現況早已不符合。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財星》雜誌日前以「世界人口即將減少-這是個好消息」為題報導,指出今日許多評論員經常會將人口減少與國家陷入危機劃上等號,幾乎已經成為一種下意識的聯想與判斷,人口減少就會導致消費減少、生產減少,並讓經濟步入衰退,但這背後的邏輯確實是正確的嗎?

《財星》報導指出,對於已經遭到嚴重破壞的地球環境來說,人口減少不但不是危機,反而是重新定義經濟活動的一個機會。古典經濟學將經濟等同於創造更多財富,在所謂「理性經濟人」的古典經濟學假設下,經濟活動注定只能持續追求無止盡地成長,若成長停滯就會造成經濟危機。

報導認為,這個邏輯本身就是造成今日世界危機的始作俑者,經濟無止盡地成長只是造成大眾落入過度消費的陷阱,且對地球自然環境帶來嚴重的破壞。

▲追求經濟無止盡地成長只是造成大眾落入過度消費的陷阱,且對地球自然環境帶來嚴重的破壞。(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若人口減少並非因戰爭、流行病或饑荒導致;而是由於教育水準提高、婦女意識與權力擡頭、社會價值觀的轉變所造成,那麼這樣的人口減少應該被視為一件好事,因為這實際上也是一種自然現象。以人類存在的歷史來看,過去70年全球人口暴增的現象實際上是一種特例,若把這種人口成長速度當作正常,才是一種反常。

報導表示,如今所有科學證據都已表明,即使是目前的人口規模,對地球環境造成的破壞也可能導致人類社會面臨巨大的災難,古典經濟學那種追求持續成長的價值觀已經不符合今日社會,應該要將經濟活動的宗旨轉為追求生活品質與保障人們基本生活需求權利,從根本上重新思考商品和服務的生產與消費模式。

報導進一步指出,若人口減少造成生產的糧食減少,銷售的汽車減少,人類所需開採的化石燃料減少,這些對地球來說都不是「災難」,而是一系列好消息。對人類社會來說,企業自然會去適應新的外在條件,就好比今時今日,也已經有許多追求永續經營的綠色企業,他們早就不把持續成長當作唯一的目標。

報導最後結論,古典經濟學的成長模式與價值觀帶來一種悖論,人們一方面清楚知道自然環境無法再承受高強度的利用,一方面又無法拋棄持續消費、無止盡驅動經濟成長帶來的紅利。而人口減少正是一個契機,讓人們可以擺脫古典經濟學的思維,尋求經濟模式與價值觀的轉型,以實現一個更公平以及更具韌性的社會和自然環境。

關鍵字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