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很自信但也很自戀

“過度視聽”可能會成爲這一階段國產重工業大片持續尋求升級的新彎路。

文/龐宏波

觀衆看笑了。

當鏡頭轉向陳思誠,陳思誠寫字、拉燈,結尾段落一系列操作讓點映場的觀衆爆發出了最響亮的笑聲,但這樣的觀影反饋本不應該是《解密》該有的。

作爲中國電影產業最成功的“產品經理”,陳思誠不可能不知道這樣的結尾處理帶來的離場感會有多大的風險。但最終成片以這樣的方式呈現,實際上是陳思誠的一種“自戀”。他很清楚觀衆的心理,在不影響電影框架的前提下“制造”輿論也可能會幫助更多的觀衆走入影院。

《解密》當然有它好的地方,它的美術、攝影包括劉昊然這樣的年輕演員在表演上的不斷進步,都成爲了非常寶貴的財富。在很多細節層面能夠看到過去十年時間裏,國產電影工業化的巨大進步。

但《解密》也有它的不足。大盤萎縮、觀影人群年齡結構上漲,那么吸引年輕觀衆重回電影院的難道僅靠奇觀景象堆砌的視聽體驗嗎?即便電影在重工業上升級得到廣泛認可,但是《解密》該有的人物和時代的厚重感以及應該有的更深層次內核表達的缺失,口碑上的分化真的應該徹底被忽視嗎?

1

敘事“過載” ,深度“缺失”

電影還是應該回歸本質。

展开全文

《解密》目前口碑最大的不滿在於敘事層面。無論是所謂強視聽的“大片”,還是不走尋常路通過十個夢串聯的人物傳記片,敘事都不應該是放在次要地位的。

《解密》在敘事上最大的痛點在於敘事“故意”復雜,讓抽象更加抽象。在長達156分鐘的篇幅裏,通過容金珍的十個夢境串聯出了容金珍的一生。但是現實和夢境不克制的來回切換且缺乏足夠的邏輯引導,導致觀衆產生了一定的精神疲勞。

《解密》當然可以以容金珍的“夢”切入,這個出發點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只是如何讓容金珍的十個夢以及容金珍這個“人”和解密背後的“國”能更巧妙的整合在一起,而不是突兀的夢境展現,是《解密》需要解決的問題。

其次,是電影敘事框架被破壞,156分鐘的大篇幅卻通過碎片化的順序進行拼接。

電影從大的框架上希望通過“採訪體”的側寫來勾勒出一個更加完整、立體的容金珍。但是電影並沒有從一個小的切入點通過多視角敘事來進行反復補充,而是通過幾個外部視角進行順序敘事,最終鏡頭落點在陳思誠“真人出鏡”導致了這種訪談結構的“無效”。

另外,電影非常想呈現出容金珍“有血有肉”的一面,數學天分上的異於常人和個人情感上的凡人需求都想要,這本質上沒錯。電影裏對容金珍一生最重要的兩個女人,必瑜和小梅實際上佔據了非常多的筆墨。但是必瑜突然的“愛你”、“想你”,小梅和容金珍從戀愛到婚姻都有太多缺乏邏輯鋪墊的合理性。

電影不僅僅展現容金珍“天才”的一面,還有容金珍參與701解密工作的“事業”一面以及容金珍和希伊斯從師徒到對手“對抗”的一面。由於敘事支线過多,再加上個人情感和人生經歷,想要面面俱到但卻顯得非常喫力。

這也是因爲電影沒有中心主线導致的,如果電影的切入點緊緊圍繞容金珍和希伊斯的“關系”,在二人關系變化中填充個人情感、大國對抗可能會顯得緊湊的多,但電影似乎並不滿足於這種常規技法。

可是從目前《解密》呈現出來的,就是“既要又要”的繁復。

在深度上面,上映前不少提前觀影的業內人士認爲這是一部“中國版的《奧本海默》”。《解密》的確有時間跨度、有數學天才參與“解密”背後國家競爭的廣度,但是卻沒有進一步的深度。

《奧本海默》最大的價值在於一個人物傳記裏的“人”是多維度的,尤其是直接的政治批判補足了這類電影不多見的“視角”。但是因爲審查原因以及導演的個人選擇,《解密》在很多東西上欲言又止,一筆帶過。

當《解密》沒辦法塑造出一個在精神層面能夠和普通觀衆發生情感共振的“天才”,那么單靠所謂的“復雜”和劉昊然改變自身形象的“獵奇”是遠遠不夠的。

2

奇觀堆砌也會疲勞,過度視效是一個陷阱

重工業的進步可能不應該以“過度視效”爲代價。

關於《解密》的產業評價,很多都放在了國產電影重工業的進步上。《解密》在重工業上的確有進步的地方,無論是美術還是攝影都下足了功夫。可是《解密》反過來要思考的一個問題,就是所有的“重工業”都是完全有必要,一個鏡頭都不能割舍的嗎?

電影裏展現了容金珍的十個夢境,十個夢拍的個個精致,紅色沙灘、漩渦、迷宮、海象、摩天輪、棋局,任何一個觀衆都能看到《解密》花了大錢。而且重工業的部分從完成度來說也極高,這是電影非常出色的地方。它通過高度的資金和資源能夠呈現出很好的完成度,這當然是重工業的一種進步。

可是如果《解密》沒有這么多奇觀景象的堆砌,影響觀衆的觀感嗎?觀衆會認爲缺少“海象”認爲電影想象力匱乏,從而認爲電影遺憾嗎?可能不會。觀衆會認爲沒有容金珍在迷宮裏瘋狂逃跑就認爲這個人物不夠立體嗎?可能也不會。

也就是說,電影很多重工業的“奇觀”並不是不能割舍的,甚至因爲這些奇觀過多,導致觀衆在視覺上也有很大的疲勞感。一些不必要的“奇觀”並沒有強化電影的表達,反而在起到弱化的作用。

但是像《奧本海默》、像《沙丘2》也有大量的奇觀景象,但絕大多數是克制的、是必要的、是驚豔的。甚至去年春節檔《無名》同樣在美術和攝影上非常考究,但並沒有進一步的“視覺炫技”。

其實去年《封神 第一部》也有類似的問題,就是“過度視效”。很多費時費力費錢的重工業部分實際上不一定都是必需品,而如今《解密》出現同樣的問題,就讓人不得不懷疑一旦導演沉浸在“爲中國電影工業化探索在努力”的情緒裏,是否會造成某種程度上的“視效”浪費?

這並不是說中國電影不應該探索工業化,不應該拍攝重工業電影。而是說重工業電影某種程度上要懂得節制,並不是工業鏡頭越多越好,構圖、美術越精致就越有質感。一旦導演花費了巨大心血和金錢做出來的視覺效果成爲觀衆的視覺負擔,這不僅僅是導演個人努力的一種受挫,也對重工業持續探索是一種打擊。

3

《解密》爲主旋律再“松綁”,但產業理想請勿用力過猛

類型探索需要循序漸進。

就目前《解密》呈現出的效果而言,最大的價值可能是進一步拓寬了主旋律電影的類型探索。更難得的地方在於《解密》保持了和同類題材國際大片同步的趨勢,主流商業電影越來越注重自己的藝術質感,而非意識形態和類型剛需。

從去年开始,主旋律大片在商業電影市場已經呈現出了明顯的疲態,這意味着主旋律想要佔據市場頭部地位又到了尋求突破的轉折點。去年春節檔的《無名》和今年暑期檔的《解密》某種程度上有一定的類型相似性,都是通過質感的提升弱化了普通大衆對主旋律的排斥,而且在題材上保持了創新。

關於陳思誠反復強調的一點是陳思誠的商業嗅覺、類型技法以及重工業資源的調配和把控,都是現階段中國最優秀的導演之一,而《解密》並非是粗制濫造的電影,這應該是一個共識。

盡管很多人認爲陳思誠原本有更簡單的選擇,比如繼續深耕喜劇、懸疑,本不需要走出舒適區拍難度如此之高的重工業大片。但也從來沒人認爲中國電影重工業的進步只能落在陳思誠頭上,必須由陳思誠來帶領中國電影進步。

從初心上來講,陳思誠希望進一步提升國產電影工業化水准是值得鼓勵和贊賞的,但是陳思誠個人的初心代表的是行業頭部人才努力的方向而不代表最終的結果。

對於《解密》來說,真正的考驗不是陳思誠是否有推動產業進步的初心,而是市場是否接受《解密》呈現出的“真誠”。目前《解密》點映所帶來的口碑分化,擔憂實際上有一點高於預期。

如果市場既不喜歡所謂的“商業快餐”,但同時因爲部分電影略帶用力過猛的“視覺炫技”而迅速審美疲勞,從市場長遠的角度來說這恐怕同樣是《解密》所不希望的。

年輕觀衆逃離了電影院,到底會因爲一部什么樣的電影重新對電影有信仰呢?或許需要的是不是某一個中國版《XXX》在市場大爆,而是無數不斷修正自己的《解密》們前僕後繼且循序漸進的努力。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