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上的年輕人,爲什么重讀史鐵生?

互聯網上的文學圈「新晉頂流」,不是莫言、余華,不是蘇軾、李白,而是那個大家既陌生又熟悉的名字——史鐵生。

大部分人在課本上學過《秋天的懷念》,聽過史鐵生這個名字,但卻未曾真正深入了解過他的故事和作品。最近,史鐵生和他的作品又在悄然回歸。在抖音,「史鐵生」相關話題播放量破30億次,相關視頻累計超過18.6萬,增長192%;視頻總時長增長415%,總分享增加51%。《我與地壇》位居抖音最受歡迎的名著首位,而史鐵生也成爲抖音上最受歡迎的作家之一。他就這樣重新回到了大衆,尤其是年輕人的視野中。

但我更好奇的是,重讀史鐵生和《我與地壇》,年輕人到底被什么觸動?

這個問題似乎在一場分享會上得到了答案。7月 13日,在地壇附近的雍和書庭,抖音舉辦了《他再次撥動一代人的琴弦——重回地壇,重讀史鐵生》分享會。專欄作家潘採夫擔任主持,著名作家梁曉聲、知名評論家解璽章、史鐵生作品推廣人史嵐(史鐵生妹妹)相聚一堂,探討史鐵生作品與當下年輕人的精神互動,解讀史鐵生與地壇緊密的文化關聯,帶領我們重新走近史鐵生和他的精神世界。

上篇:史鐵生,和他的「地壇」

「他再次撥動了一代人的琴弦」。談到這次分享會的題目,潘採夫這樣來解釋:當你意氣風發的時候你可能離他很遠,可當你突然間有點不得勁了,有點困惑迷茫的時候,你好像又靠近他了。

這句話某種程度上,解釋了年輕人爲什么頻繁愛上史鐵生的作品,那些潛藏在文字之下的「情緒價值」,正是年輕人紓解情緒的一劑良藥。所以,想要理解年輕人的閱讀需求,就要先理解史鐵生。

展开全文

1951年,史鐵生出生於北京市。在清華大學附屬中學畢業後,響應國家的號召去了延安一帶插隊,成爲一名知青。在老友記憶裏,年輕的史鐵生最愛田徑和足球,然而命運就是如此愛捉弄人,一個原本熱愛運動的年輕人,在二十一歲時因病雙腿癱瘓,從此只能與輪椅爲伴。就像他說的:「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

癱瘓之後,他也曾經埋怨命運不公,拒絕他人關心。但慶幸的是,在一群老友的鼓勵下,他在文字裏找到了那個「情緒出口」,开始筆耕不輟,《我與地壇》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在這部作品中,他講述了自己在地壇度過的無數個日夜,觀察着四季的變化,思考着生與死、苦難與幸福的關系;他回憶母親對他的關愛和付出,以及自己對母親的愧疚和懷念。與其說這本書是他對自己人生經歷的回顧,更像是對生命意義的深刻探尋。

而「地壇」對於史鐵生來說,就是一座精神高地。在這裏,他可以遠離所有真實的苦難,靜下心來與內心對話。他在地壇中看到了萬物的生長凋零,明白了生命輪回無常。同時,地壇也見證了他的痛苦和掙扎。更重要的是,在地壇,他學會了接受無能爲力的人生,與命運繼續纏鬥,並把這種精神播撒在更多作品裏。

觀人觀己,年輕人之所以與史鐵生和地壇產生共鳴,就是透過文字,讀到了自我的境況,聊以安慰——

他這樣寫一段可能走散的友情。「L和我能不能永遠是好友,以及我們打完架後是否又言歸於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一度形影不離,流動不居的生命有一段就由這友誼鋪築成」。

一些迷茫的年輕人面對考研、考公的人生抉擇,時常感慨夢想在消退,史鐵生卻這樣鼓勵年輕人:「如果你站在童年的位置瞻望未來,你會說你前途未卜,你會說你前途無量;但要是你站在終點看你生命的軌跡,你看到的只有一條路」。

面對人生無常,他主張應該笑對苦難。「大劫大難之後人不該失去銳氣,不該失去熱度,你鎮定了但仍在燃燒,你平穩了卻更加浩蕩」。

而最讓讀者熱淚盈眶的,還是他對地壇的追憶:「我已不在地壇,地壇在我」。所以時至今日,還有很多人會帶上一本《我與地壇》踏入地壇公園,也許他們心中藏着無數疑問,只想在公園的某處角落悄悄問上一句,先生,我該怎樣面對眼前的困境呢?

分享會上,梁曉聲這樣評價史鐵生:「鐵生是一個天生的擁有一顆愛心的作家,他的文字始終充滿溫度」。而閱讀這些作品,就像在借助史鐵生的目光,來關照自己的精神世界,以此獲得情緒共振。

樂觀、豁達、灑脫,史鐵生的精神,就像一根琴弦,再次撥動了年輕人的心弦。多年過去,雖然余華時常感嘆「鐵生不在了」,但地壇作爲史鐵生的「精神實體」,依然成爲一批又一批年輕人的精神高地。重回地壇,重讀史鐵生,就是爲了在文字中與他重逢。

下篇:抖音,讓更多經典被看到

史鐵生再次走紅網絡,一方面源自於作品具備雋永的生命力,能夠跨越時空影響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另一方面抖音短視頻、直播和推薦算法也對傳播起到了推動作用。

比如史鐵生的「首席推薦官」余華,就曾經講述了一個讓史鐵生當守門員的故事。當年,余華和莫言、劉震雲把史鐵生帶到沈陽文學院講課,課後心血來潮參加了一場足球賽。眼見場上局勢不妙,余華隨機安排史鐵生做守門員,還叮囑學生「你們要是一腳踢到史鐵生身上,他很可能被你們踢死」。之後,學生們完全不敢進攻,只能任由余華隊一番猛烈攻擊。

這些回憶老友的視頻在抖音上迅速走紅,網友們對兩人的評論讓熱度持續上升,諸如「像極了腹黑的e人欺負他單純的i人朋友」「余華的作品能讓讀者流淚,而能讓余華流淚的只有鐵生」等討論,也讓人們以一種當下流行的觀看和分享方式,去理解、解讀史鐵生。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關於史鐵生的討論並不止於個人經歷和文學作品,還能引發網友更深刻的討論。比如出自他小說《黃金時代》中的一句「子彈正中眉心」,因爲讀者的一段書評,在抖音上衍生出轟轟烈烈的「子彈文學」。

「來自十年前的子彈正中眉心」的熱榜下,寥寥數字就打开了讀者們的想象,一位網友借助這個意象分享了自己的體會——

談戀愛時才讀懂《氓》,升學考公時才讀懂《範進中舉》,找工作時才讀懂《孔乙己》,而談婚論嫁時才讀懂《孔雀東南飛》,多年後你有一個瞬間突然意識到了什么,那就是子彈命中的瞬間,就像教育提前爲你灌輸思想,而在你擁有閱歷那一刻茅塞頓开,才真正意義上完成了教育閉環。

就像解璽璋在分享會上的發言:我一直覺得鐵生是一個帶有「精神現實主義」的作家,他是真實地來表現他的精神世界的。精神世界打开了,那就是上至宇宙,下至內心,從最微小的地方到最廣闊的地方都在他的視野之內。

史鐵生並非文化圈再次走紅的個例,在抖音推薦算法的推動下,更多經典文學、小衆圖書、傳統文化通過抖音被看到。

40年前的老書《畫魂》因爲4條推薦視頻被加印了5次,《百年孤獨》被做成20多集動畫連續劇,網友直呼「名著恐懼症被治好」。從《第七天》到《趕時間的人》,從《窄門》到《翦商》,在抖音,這些經典圖書和冷門佳作重新翻紅,走進人們的視野,取得了不錯的銷量,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這背後是推薦算法打通了「人找書」和「書找人」的雙向鏈路,實現圖書與讀者之間的精准匹配和高效連接。

如果從「人找書」的角度,興趣是閱讀的基礎,推薦算法能夠根據用戶的興趣偏好,爲他們推薦合適的書籍,連接起閱讀興趣和優質好書;而從「書找人」的角度,推薦算法能夠幫助一本好書更好更快地觸達潛在讀者,提高閱讀率。

梁曉聲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比喻:「我覺得通過抖音和年輕人、讀者交流,有點像話劇和戲劇的劇場,無非是一個台上一個台下,但是我們在一個空間裏面是不隔着的。所以抖音這種比較親密的接觸,至少多了一種更了解年輕人的新方式」。

這也是筆者覺得抖音在推動文學作品、文化傳播的價值所在——

地壇,作爲史鐵生的一個「創作原點」,用經典作品鏈接了作者與讀者,再一次撥動了一代人的心弦;

而抖音,作爲無數創作者的「傳播原點」,用短視頻、直播和算法鏈接了文化與大衆,持續釋放新媒體時代推廣全民閱讀的無限可能。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