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影子的少年》,意難平?

犀牛娛樂原創

文|沈婉婷 編輯|樸芳

張頌文終究沒能讓“少年”“狂飆”。

伴隨着加更禮的开通,《看不見影子的少年》已提前大結局。作爲2024迷霧劇場的重點項目之一,這部劇自开播到收官的存在感稍顯黯淡,市場熱度與口碑表現都無法與巔峰時期的“迷霧”相比。

然而從作品的類型風格和社會議題的表達來看,該劇又有諸多地方值得探討,亦能看出新一季迷霧劇場嘗試突破的勇氣。

“祛魅”張頌文

從劇集的主創陣容來看,身爲“一番男主”的張頌文無疑是《看不見影子的少年》的最大“賣點”。他在該劇飾演了一位“失孤”刑警,既是負責打拐案件的警察,也是遭遇兒子被拐之痛的受害者。一邊是警察的職責,一邊是血濃於水的親情,要演繹出這種不同層次的復雜情緒,並不是每個演員都能精准完成。

綜合各方評價,張頌文這次的演繹仍然符合大多數觀衆的預期,並沒有砸了他這些年積攢下來的演技派“招牌”。但是要說有多驚豔,確實又談不上,只能說在他的舒適區內打造了這么一個“標准”的人物。

展开全文

舉個例子,當年張頌文在《隱祕的角落》裏的那場喫雲吞的戲份堪稱是教科書級的演繹,將一位不完美父親在喪女之後的無措、崩潰、失控自然地表露出來。而在《看不見影子的少年》中,卻很少看到這種令人印象深刻的有層次的表演,比如在大量刻畫父子情深的戲份中,不少觀衆覺得有些“扁平化”。

或許是張頌文過往塑造的反派人物太深入人心,以至於當觀衆們看到他以這樣一個溫情的父親和警察形象出現在大家面前時,總會覺得不太“貼臉”。尤其是自《狂飆》後,張頌文在每部作品中的角色總會與高啓強比較,他也由此喫上了“強哥”的角色紅利。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今年年初播出的《獵冰》,盡管口碑離及格线還差一大截,但張頌文以一己之力帶飛劇集熱度,也貢獻了又一個出圈的反派角色。

不過,角色紅利不可能一直奏效,理性的觀衆最終看的還是作品的質量。雖然張頌文拯救了《獵冰》,卻或多或少損耗了一部分自己在行業內外的口碑;再加上最近在綜藝《燦爛的花園》中的種種言行受到不少爭議,如此種種,現在的張頌文已經不再是那個有口皆碑的“扛劇”大佬。

再回到《看不見影子的少年》,該劇最令人驚喜的角色不是張頌文和榮梓杉兩位男主飾演的“父子”,反而是由郭柯宇飾演的瘋媽媽,#郭柯宇演技#也一度登上熱搜。在劇中,她是一位由於兒子失蹤而精神失常的無辜母親,將時而瘋癲自語時而略微清醒的狀態拿捏得恰到好處,特別是在那場校園中母子相認的戲裏,即使沒有太多台詞,僅憑臉上微表情的變化就立刻將觀衆代入其中。

而這部劇也再一次印證了那句話:“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不管是曾經的張頌文還是如今的郭柯宇,都是通過鮮活的角色而被觀衆看到。

意難平,從劇裏到劇外

如果要把《看不見影子的少年》未能出圈的“帽子”都扣在張頌文身上,那倒着實有點冤。畢竟影響一部作品市場聲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且最重要的還是題材類型和故事本身。

從劇情內容來看,該劇講述的是上世紀90年代“打拐”大背景下,一心破案尋子的失孤警察王士塗與失蹤三年後身份成迷的失足少年小七之間發生的情感懸疑故事。在敘事手法上採用了三线並行,1984年的豆豆失蹤案、1993年三名少年失蹤的“417”案和1996年小七的冒名頂替之謎,三條時間线、涉及四個家庭,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讓案件變得更撲朔迷離。

而從題材類型看,《看不見影子的少年》仍落在迷霧劇場擅長的家庭懸疑賽道,只是這次的落點聚焦在“失孤家庭”這一更觀照社會痛點的群體之上。

站在懸疑類型的角度,不得不承認該劇在懸疑劇情和敘事節奏的把控上確實欠點火候,而這些又恰恰是懸疑劇受衆最在意的部分。例如很多追完了大結局的觀衆仍然對劇中前期埋下的鉤子感到疑惑:爲什么邊傑和小七長得一樣?爲何前期要埋豆豆和小七像的伏筆最後卻沒交代清楚……有網友表示“看完之後更疑惑了”,顯然編劇挖掘案件之間內在聯系以及講故事的功力還有待提升。

拋开懸疑要素,該劇在一系列失蹤案件的背後所探討的人性、家庭與社會責任等更爲深刻的議題則發人深思。通過對幾個失獨家庭的描繪,折射出萬千有相同遭遇的家庭衆生相,“打拐”背景下的親情與溫情也打動了許多觀衆,也引發公衆對“打拐”這一社會議題產生更多關注和思考。

就像該劇到最後也沒找到豆豆一樣,雖然讓大家意難平,但沒有強行大團圓的結局反而讓這部劇更貼近現實,這或許才是大多數失孤家庭終其一生也未能找到孩子的真實寫照,給觀衆造成的衝擊力也更大。

同樣意難平的還有該劇的排播和宣發,《看不見影子的少年》开播之時恰逢高考期間,且幾乎在零宣發的狀態下悄然上线並在一周左右快速播完,熱度與口碑發酵的時間和空間均有限。同時,在古偶“黑馬”《墨雨雲間》與現偶“白馬”《玫瑰的故事》的前後夾擊下,本就在題材上不佔優勢的“少年”想要破圈而出更是難之又難。

總的來說,《看不見影子的少年》是一部有遺憾又有驚喜的作品;但無論如何,我們又一次看到了迷霧劇場在家庭懸疑這一類型範式上的堅持與創新。有遺憾不一定是壞事,固步自封才可怕,不是嗎?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