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最具儀式感的糕點,喫完我看見了容嬤嬤!

深秋已至,氣溫驟冷,北方人的春秋很短暫,稍縱即逝。

掰着手指頭算算,再過幾天就該供暖了。用老人們的話說,到了這個季節,轉眼就是年。

說起過年,記憶忽然跳轉到小時候:打掃衛生,布置房間,准備年貨,燉肉蒸饅頭……

對於我們80後這一代來說,兒時過春節最快樂的事情之一,就是喫到可口的點心。

在小的時候,每逢年節,大人總要提着兩盒糕點去串親戚,而我們小孩子在親朋走後,就會迫不及待拆开盒子,分享美味!

我和我的家庭都是地地道道的天津人,大學畢業後也在北京工作生活了十幾年,所以覺得最有年節味道的糕點,還要說是“傳統八件”。

這套點心不僅非常講究,還是我們童年快樂的記憶,而且老一輩人也都很喜愛。

八件的歷史

天津和北京地區的老百姓都很喜歡八件,按照日常點心鋪裏賣的,又分爲“大八件”和“小八件”。

展开全文

像天津的桂順齋、祥德齋、寶林祥、北京的稻香村等知名老字號糕點店,都有八件售賣,這可是看家的絕活。

雖然外人覺得京津地區的八件都差不多,但實際上還是分爲“津八件”和“京八件”,且其中又分“大小”,接下來我就簡單說一說(畢竟這裏邊的門道太深)。

八件,又稱“白皮兒”,是京津地區很受歡迎的傳統糕點,尤其是老一輩人對此喫食就更有講究。

“八件”原本不是糕點的名稱,早先是指將刻印有福、祿、壽、喜、安康、如意等吉祥詞語的糕點和“銀錠魚”(糕點名)盛於八只盤中並擺出圖案,得爲此名。

說起八件這個講究的範兒,您就能猜到,它本出自宮廷,原是清朝皇室王族婚喪典禮及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禮品和擺設,後來配方由御膳房傳到民間。

津八件的起源

按照起源說,這原本屬於“京式”糕點,而後流傳到天津,又經過不斷的改良自成一派,於是就有了“津八件”,但其中還是可以尋找到濃重的皇城根兒痕跡。

我小時候在家鄉喫的就是“津八件”,最出名的要數津門老字號“桂順齋”了。

據資料記載,基於“京八件”宮廷糕點的改良,就出自桂順齋。

當初,津門桂順齋的老板把北京的糕點師傅請到天津衛,在制作工藝上,把京城糕點的品種、風味、技法與天津傳統小喫的特點相結合,推出了多款清真糕點。

由於選料地道,制作精細,風味突出,這些改良“新品”在老天津衛一炮打響,這就是“津八件”的起源。

而桂順齋,則穩坐津城糕點界大哥之位!

大八件和小八件

京津地區很多傳統糕點、飲食都特別有歷史底蕴,在有限的篇幅裏實在難以說得很全面。

前面簡單講了一下這種糕點的起源,礙於篇幅,真沒法兒說得太細,各位多擔待,畢竟咱也不是維基百科。

接下來,就再跟朋友們說一說八件的細分,也就是平時說的“大八件”和“小八件”都包含什么。

其實,這種劃分,也是一種粗分,要是深入研究八件的學問,它裏邊還有更細的分類。

先說傳統的大八件,它以八塊不同品種的糕點配搭爲一組,重量剛好是一斤,合稱爲大八件,一般作爲送禮用最相宜。

大八件共25個花樣,分爲頭行、破皮、酥皮三種。

這八種糕點細說其名分別爲:翻毛餅、大卷酥、大油糕、蝴蝶卷子、幅兒酥、雞油餅、狀元餅、七星典子。

和大八件對應,就是小八件了。

它是八種糕點各取一塊湊在一起爲半斤,十六塊剛好一斤,故稱爲“小”。

傳統小八件包括:果餡餅、小卷酥、小桃酥、小雞油餅、小螺絲酥、鹹典子、棗花、坑面子。

其中,後面四種最受小孩子歡迎。特別是棗花,用棗泥扭成花瓣,既美觀又美味,入口酸甜。

小八件多爲居家食用,或關系甚爲相熟的親朋平日看望送禮。

寄語

您看,和琳琅滿目的新式糕點相比,京津地區的傳統八件是不是一點兒都不遜色?

它不僅種類和口味豐富,而且做工精致,秉承多年的傳統技藝。

這樣的糕點,哪怕不喫,就拿盤子在桌面擺上一排,都會感覺特別有“年味兒”!

爲什么忽然想起了老式點心呢,大概就是因爲過了不惑之年特別愛懷舊。

人生能有多少年,當我們放眼前方時,千萬不要錯過了身邊的人和事,更不要忘記過去的點點滴滴。

這看似是講點心,其實對於客居異鄉的中年人來說,更是一種對故土的情感、對兒時美好的回憶。

無論何時,珍惜當下,懷念過去,才能走好未來的每一步。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