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澤:耿餅飄香

菏澤文化旅遊

天上繁霜降,人間秋色深,“霜降”節氣前後正是制作耿餅的好時節。耿餅和牡丹、木瓜並稱爲曹州三大特產,菏澤擁有成熟的耿餅制作技藝和深厚的文化積澱,曹州耿餅歷史上曾經聞名遐邇。

曹州耿餅自來霜

“煙台蘋果萊陽梨,樂陵小棗德州驢,棗莊石榴寧陽姜,曹州耿餅自來霜,章丘大蔥蒼山蒜,平度葡萄榮城鮮。”也許不少菏澤人還記得,這是彭書民在1991年央視春晚中表演的節目《誇山東》。這段唱詞褒獎了山東十二大特產,曹州耿餅名列其中。

金秋柿子黃,耿餅又飄香。10月24日,位於菏澤魯西新區岳程辦事處的曹州耿餅廠內,呈現出一派熱鬧的景象。71歲的楊憲印正帶領幾名工人加工耿餅。已經旋皮完畢的柿子晾曬在附近的空地上,黃澄澄的,煞是喜人。

耿餅廠工人爲柿子旋皮

經過多年的歷史積澱,曹州耿餅已經形成一套井然有序的制作工藝。選果是制作耿餅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關鍵的一步。“選果是基礎,果子選不好,曹州耿餅就無從談起。”楊憲印說。遍布各地的柿樹有多個品種,但適合加工曹州耿餅的柿子,卻只有少數幾個品種。“我們目前加工耿餅所使用的柿子主要是‘鏡面柿’,如小二糙、九月青等。”楊憲印說。

展开全文

我1997年重新拾起曹州耿餅傳統制作技藝,至今已經20多年了。”楊憲印回憶道。選果完畢,工人們揮刀去蒂。他們將去蒂後的柿子固定在一台旋皮機器上,左手搖動把手,右手持刀旋皮,金黃的柿皮迅速脫落。一個熟練的旋皮工人,既能快速將皮削去,又能使旋完皮的柿子光潔好看。“三分之一是瓤,三分之二是皮,這樣旋下的柿子皮才達標。”一位工人說,“這樣既能把果皮旋下來,也不浪費果肉。”

已經去皮的柿子進入晾曬階段

晾曬也是曹州耿餅制作過程中較爲關鍵的環節。旋完皮,把柿子放到鋼絲網上晾曬,一般需要10天,期間還要不斷“翻身”。晾曬完畢,就要將柿子“上堆”,即將柿子堆積在一起,等待長霜。上堆之後進入“過風”程序,每天要撥开上堆的柿子通風,使其排出水分。最後是“成形”,即把柿果捏成餅形,擱到缸裏讓其自然成霜,人稱“霜果”,便成爲耿餅,可以上市了。曹州耿餅皮薄肉厚、霜多無核、味醇涼甜,要想達到這樣的效果,每道加工程序都得精益求精。

篩選掉不符合標准的柿子,然後去除果皮,大約四五斤柿子出一斤曹州耿餅。柿子的價格連年上漲,去年每斤柿子在1.5元左右,今年每斤柿子漲到1.6元到1.8元。水漲船高,耿餅的價格也越來越高。”楊憲印說。

“甜蜜”貢品曾經聲名遠播

經過多年的歷史積澱,曹州耿餅已經成了菏澤的城市名片,它見證着菏澤的歷史滄桑。

據史書記載,菏澤種植柿樹的歷史始於秦漢時期,盛於唐、宋、明、清,柿樹主要分布於趙王河兩岸。菏澤城東北7.5公裏處有座土丘,原名桂陵。明朝時,曹州柿樹以桂陵爲中心,繁盛時栽種近5萬株。每逢金秋,柿林掛滿金色果子,柿葉也漸漸泛紅,遠遠望去,似一團團燃燒的火焰,可與楓葉相媲美,有“出城東進耿氏園,二十五裏不見天”的盛況。歷史上“桂陵柿葉”被譽爲曹州八景之一。

“耿餅是天然的綠色食品,據《本草綱目》記載,柿子及耿餅含有多種營養成分,經常食用非常利於人的健康。”楊憲印告訴記者。那么,耿餅是如何得名的呢?2012年4月,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前來菏澤參加一次文化交流活動。品嘗完曹州耿餅後,贊不絕口,他還詢問:“別的地方都叫柿餅,菏澤的爲什么叫耿餅呢?”據《曹州縣志》記載:“柿出耿氏園者佳,曰耿餅,四方爭購之。”在菏澤魯西新區丹陽辦事處耿莊社區則有這樣的說法:“明洪武一三六八年至一三九八年,耿氏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曹州耿餅源於該地,曾作爲貢品聞名全國。”這段文字出自耿莊社區的村名石碑上,簡短的文字記述了耿莊、耿餅的由來。

耿莊社區流傳着這樣一種說法,明朝時期耿氏園有位師傅,被選到宮中作御廚,皇帝曾讓他品嘗過山西廚師貢送的柿餅。山西柿餅個小有核,霜薄味淡,遠不及家鄉的柿餅。到了第二年冬天,這位御廚從曹州帶了些柿餅貢獻給皇帝,皇帝及嬪妃品嘗後,都認爲曹州柿餅個大無核,霜厚肉細,味道香甜。用文火烤食,豆瓣霜化爲蜜糖;用沸水浸泡,可膨脹爲柿子原形,於是賜名爲“耿餅”。

因擁有精細的制作技藝和豐厚的文化積澱,《菏澤縣鄉土志》記載:“曹州耿餅每年充貢品,因之名譽益遠”。

來源:牡丹晚報

時光荏苒,陪你走過

-菏澤文化旅遊-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