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S News7月22日報道,澳洲近日批准了3種昆蟲供人食用,分別是巨型黃粉蟲 (super mealworms),蟋蟀(house crickets)和黃粉甲蟲(mealworm beetles)。
而新加坡則批准了16種昆蟲供人食用,其中包括4種蟋蟀、2種蝗蟲、2種蛾子和巨型犀牛甲蟲幼蟲。
據《海峽時報》報道,新加坡的一家餐廳已經准備推出荔枝球配脆辣蟋蟀和配有蠶蛹的壽司。
(圖片來源:SBS News)
早在2008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就考慮將食用昆蟲作爲滿足全球人口增長食物 需求的一種環保方式,並在隨後幾年裏不斷推廣這一理念。
澳洲頂級科研機構CSIRO也強調了需要更加可持續的蛋白質生產方式,以滿足未來全球需求的重要性。
在澳洲,人們對於蛋白質的需求量很大,澳人是世界上最大的肉類消費者之一,每 人每年平均消耗110公斤肉類。
昆蟲是豐富的蛋白質和鐵的來源,根據CSIRO的《食用昆蟲報告》顯示,昆蟲比傳 統肉類的可持續性更高。
飼養蟋蟀和黃粉蟲所需的土地遠低於傳統的農場,因爲昆蟲可以垂直堆放在工業倉庫中養殖。
100克的牛肉需要超過160平方米的土地,而同樣數量的黃粉蟲只需要1.8平方米的 土地。
(圖片來源:SBS News)
蟋蟀和黃粉蟲所需的水和飼料比牛、豬和雞少,且產生的碳排放量約爲牛的5%。
在食用昆蟲時,浪費也大幅減少,而牛只有40%的牛肉被認爲可以食用,黃粉蟲則 可以全部食用。
巨型黃粉蟲、蟋蟀和黃粉甲蟲可以整體、研磨或制成糊狀形式進行養殖和加工。 它們可以作爲昆蟲或幼蟲的形式食用。
這些昆蟲在澳洲被認爲是“新食品”,因爲這些昆蟲以前不是澳洲傳統飲食的一部 分,所以需要監管機構的批准。 除此之外,據知60多種不同的本地昆蟲品種,如巫蠐螬(Witchetty grub)和織葉 蟻(green ants),被澳洲原住民食用。
(圖片來源:SBS News)
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Ishka Bless表示,這些昆蟲品種有很大的潛力被更廣泛地納 入食物中,她的研究集中在昆蟲作爲食物。
“許多社區知道如何將昆蟲制作得最美味,”來自阿德萊德大學的Bless說道。 “我們必須承認並學習這種傳統知識,但也需要了解如何使用現代食品技術方法將 昆蟲納入食物。”
Bless表示,目前澳洲大多數昆蟲養殖是用於動物飼料的黑水虻幼蟲(black soldier fly larvae)。
CSIRO估計,到2030年,替代蛋白質產業在國內的價值將超過40億澳元,出口價值 將達25億澳元。 但是,Bless表示,在澳洲,供人類食用而養殖昆蟲的成本高,需求低,這導致了 這一行業的發展緩慢。
“傳統上,如果你正在看一個新興或增長的食品行業,就像現在這樣,生產成本相 當高,需求也很少,這使得前進相當困難,”她說。
黃粉蟲(圖片來源:SBS News)
巫蠐螬(圖片來源:SBS News)
“我們不僅面臨着开發新行業的技術挑战,還面臨着消費者接受度的挑战。” Bless表示,人們對食用昆蟲的態度是難以克服的。
“多數澳人更熟悉是昆蟲作爲害蟲或污染源的存在,”她說。 “面對昆蟲作爲食品,我們不熟悉它們,而且帶有負面印象。”
她表示,該行業發展的部分挑战將是讓澳人熟悉昆蟲成爲食物。
Bless表示,需要开展大量工作來找到養殖昆蟲的最可行方法。
據發現,一些對貝類過敏的人也可能對昆蟲蛋白產生過敏反應,因此,在澳洲,任何含有昆蟲的食品必須明確標注。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