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鞭牛士
6月19日消息,據外電報道,英偉達 ( NVDA ) 市值在周二正式超越微軟 ( MSFT ),成爲全球最有價值的公司,而就在兩周前,它剛剛從蘋果( AAPL )手中奪得第二名。
英偉達今日股價上漲約 3.5%,突破每股 135 美元,使這家芯片制造商的市值超過 3.33 萬億美元。微軟周二下跌 0.4%,市值接近 3.32 萬億美元。
過去 12 個月,英偉達股價上漲逾 215%,過去五年上漲逾 3,400%。今年迄今,英偉達股價已上漲 175%;微軟股價在 2024 年上漲近 19%。
2023 年 6 月 13 日,英偉達的市值首次突破 1 萬億美元。
2024年3 月 1 日,該股突破 2 萬億美元,隨後於 6 月 5 日迅速突破 3 萬億美元大關。
該公司市值從 1 萬億美元增長到 3 萬億美元的速度是有記錄以來最快的。
英偉達的崛起使其成爲標准普爾 500 指數的最大權重股,並且該芯片制造商在基准指數於 2024 年創下歷史新高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截至 5 月,標准普爾 500 指數與英偉達股價走勢幾乎完全相關,這意味着英偉達股價上漲,標普 500 指數也會上漲。
花旗股票研究團隊的數據顯示,截至周一,僅英偉達股價上漲就貢獻了標准普爾 500 指數今年迄今漲幅的三分之一。
英偉達於 6 月 10 日完成了 10 拆 1 的拆分。
該公司的崛起正值 OpenAI 於 2022 年底推出其 ChatGPT 平台引發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爆炸式增長。
英偉達的芯片、改進的顯卡和 CUDA 軟件平台旨在訓練和運行人工智能程序,這使其具有战略優勢,專家表示,競爭對手 AMD ( AMD ) 和英特爾 ( INTC ) 需要數年時間才能克服這一優勢。
英偉達是科技行業的 AI 芯片和集成軟件首選供應商。
包括亞馬遜 ( AMZN )、谷歌 ( GOOG )、Meta ( META )、微軟、特斯拉 ( TSLA ) 等科技巨頭都使用其硬件爲一切提供支持,從爲客戶提供的基於雲的 AI 產品到他們自己的 AI 模型和服務。
6 月 2 日,在中國台灣舉行的台北國際電腦展 (Computex) 大會主題演講中,首席執行官黃仁勳宣布,公司將於 2025 年發布 Blackwell 芯片的高性能版本,稱爲 Blackwell Ultra,隨後於 2026 年推出新的 AI 芯片平台 Rubin。該公司將於 2027 年推出 Rubin 的 Ultra 版本。
第一季度,英偉達公布調整後每股收益爲 6.12 美元,營收爲 260 億美元,分別較去年同期增長 461% 和 262%。
英偉達最近一個季度的數據中心收入同比增長 427%,達到 226 億美元,佔該公司當季總收入的 86%。
英偉達之前最重要的業務是遊戲部門,該部門的收入爲 26 億美元。
但 AMD 和英特爾正在推進自己的 AI 芯片,目標是超越英偉達。AMD 最近宣布其 MI325X 和 MI350 將分別於 2024 年和 2025 年上市,並表示其下一代 MI400 AI 加速器平台將於 2026 年上市。
與此同時,英特爾表示,其 Gaudi 2 和 Gaudi 3 AI 加速器的價格將低於競爭芯片。由於各大公司在 AI 芯片上投入了數十億美元,因此任何價格節約都一定會受到歡迎。
英偉達還面臨着來自自身客戶日益激烈的競爭,因爲亞馬遜、谷歌和微軟都試圖擺脫對該公司芯片的依賴,並同時節省資本支出。
英偉達成立於 1991 年,成立後的前幾十年主要是一家硬件公司,爲遊戲玩家銷售運行 3D 遊戲的芯片。該公司還涉足加密貨幣挖礦芯片和雲遊戲訂閱業務。
但在過去兩年裏,隨着華爾街逐漸認識到英偉達的技術是人工智能爆炸式增長背後的引擎,而且這種增長勢頭沒有絲毫放緩的跡象,英偉達股價一路飆升。
據《福布斯》報道,這一漲勢使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黃仁勳的淨資產增至約 1170 億美元,成爲全球第 11 位富豪。
今年迄今,微軟股價已上漲約 20%。這家軟件巨頭也是人工智能熱潮的主要受益者,它持有 OpenAI 的大量股份,並將這家初創公司的人工智能模型整合到其最重要的產品中,包括 Office 和 Windows。
微軟是 Nvidia 圖形處理單元 (GPU) 的最大买家之一,用於其 Azure 雲服務。該公司剛剛發布了專爲運行其人工智能模型而設計的新一代筆記本電腦,名爲 Copilot+。
英偉達是首次榮登美國最有價值公司榜單。過去幾年,蘋果和微軟一直在爭奪這一頭銜。
Nvidia 的崛起速度如此之快,以至於該公司尚未被納入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該指數是美國 30 家最有價值公司的股票基准。上個月,Nvidia 在發布財報的同時,宣布了10 比 1 的股票分割計劃,該計劃於 6 月 7 日生效。
拆分使英偉達更有機會被納入道瓊斯指數,該指數是一種價格加權指數,這意味着股價較高的公司(而非市值較高的公司)對基准指數具有較大影響力。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