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檔期,電影《維和防暴隊》正在院线熱映當中。基於正片內容來講,《維和防暴隊》無疑是這個檔期當中,場面最具震撼力的。在槍战片當中,該片可以比肩吳京的《战狼2》。在演員表演方面,黃景瑜和王一博等人,也頗有一些吳京“战狼”的氣質,這種硬漢战鬥力,非常適合粉絲群體。
影片故事方面,《維和防暴隊》則是用“發現與護送證人”主线,輔之以中國維和部隊的日常工作內容。影片的故事總攻是護送證人的過程當中,遭遇恐怖分子的襲擊,恐怖分子人數衆多,並且佔據有利地形,我方維和部隊人員如何以少勝多。這樣的槍战衝突高潮戲份,在國內槍战片當中,屬於場面頂級的。
王一博在該片當中飾演青年維和部隊人員,有着青年特有的稚嫩感與朝氣感,這種感覺,是以往其他演員身上所少見的。這是非常厲害的一招鮮,王一博憑借這個一招鮮,塑造出來的角色,更容易讓影迷相信,這位青年單純善良,且愿意自帶着正義的眼光來打量世界。這種青年的正義感,是《維和防暴隊》情感上成立的重要前提條件。該片當中的王一博角色,是重要的點睛之筆的角色。
在具體橋段內容當中,該片可謂是槍战不斷,开槍次數不計其數。但是,整部影片當中,最有意義的开槍(或者不开槍)總計是三次,每一次,都有值得回味的內容。
第一次,是果斷开槍。恐怖分子的狙擊手在廣場上射殺平民,並且向我方維護部隊人員挑釁,王一博飾演的角色果斷出擊,追擊敵寇。國際維和組織給出的指示則是,不允許擅自开槍。而在敵寇狙擊手即將逃離,並且挑釁我方的時候,王一博角色果斷开槍,打掉了這名狙擊手的手指。這是青年人的血性。這一槍,屬於燃爆的。
第二次,是瞬間選擇不开槍。我方展开人質營救任務,已經將恐怖分子包圍,在無线設備當中,王一博角色發現,隱蔽的房間當中,可能存在一個未成年人,而他可能是恐怖分子。這個時刻,他選擇了不开槍。結果,我方战鬥人員進入現場之後發現,這名恐怖分子並非孩子,而是身材矮小罷了。繼而,這個沒有被擊斃的人,射傷了我方战鬥人員。
因此仁慈,而造成战友受傷。這是《維和防暴隊》當中非常有分量的一處橋段。在情感上,我們當然更愿意战友保全性命,而將恐怖分子繩之以法,進行射殺。但是,在理性思考範疇當中,維和的目的,難道不是要和平而不要战爭嗎?既然要和平而不要战爭,那不對未成年人开槍,便是一個前提底线。王一博角色,在瞬間的選擇當中,呈現了人性的光輝。
第三次,恐怖分子的狙擊手最終放下的狙擊槍,沒有开槍。這一處,是《維和防暴隊》當中“最後一槍”,也是最有意義的一場戲。這是一種槍战人員最終覺醒的訊號。當槍和人結合在一起之處,人容易被暴力所裹挾,是否开槍,已經不是自己可以決定的。而在咱們的《維和防暴隊》當中,這個角色,即便是手裏邊有槍,也產生了覺醒能力,思考能力。在思考之後,他選擇放下狙擊槍。
當槍和人在一處之後,人开始思考自己开槍的意義之後,發現开槍作战的無意義,甚至於發現自己开槍,不過是從事恐怖活動的時候,覺醒價值便是非常明顯的了。在這種局面之下,不开槍,形成了一個人的自我思考結果。這種思考,其實比燃爆的槍战場面更有價值。這是思考之後的止戈,比太多的比武鬥狠都有意義。
最後,聊一下該片的情緒燃點。在《战狼2》當中,情緒燃點是吳京飾演的角色,帶領車隊,打出旗幟,穿過战區。在《維和防暴隊》當中,情緒燃點則也出現在最後的故事總攻內容當中,我方兩位战鬥人員被恐怖分子圍困,被護送人員決定和我方战鬥人員一起,重新殺回去,營救兩位主角。
而最後的時刻,我方數十輛战車趕到,對恐怖分子實現碾壓式的战鬥力。這種碾壓式的战鬥背後,容易形成影迷的情緒燃點。很多青年影迷,觀看過這部電影之後,應該會情緒飽滿,熱情激烈起來。(文/馬慶雲)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