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王朝最有權勢的女性 「韓國版慈嬉」明成皇後

十九世紀,隨著西方列強在資本主義的權力競逐中,來到了遠東之地。東亞三國的政治局勢,不斷地面臨強權叩關所帶來的各種危機,凸顯了千年古國的傳統體制已無法因應這場新局勢,不過卻湊巧地於此時同時出現承接這場巨變的女性領導人。在清帝國就是權傾一時的慈禧太後,在東洋則是成功無血開城的德川家定的御台所篤姬;在朝鮮半島就是被李氏王朝最後君王高宗追諡的明成皇後,是三位女性中最神祕、最命運多舛,因為她連一張足以辨識容貌的照片也沒有,甚至落得屍骨不全的下場。何以如此呢?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明成皇後本名閔茲映,出生於1851年的京畿道驪州郡。雖然貴為朝鮮古老世家大族「驪興閔氏」之後,但家道中落,父親閔致祿沒考上科舉,只能謀得一個小官。因爲閔致祿膝下僅有閔茲映這麼一個女兒,因此收養族兄的兒子閔升鎬為養子,不過他在閔茲映8歲的時候就撒手人寰,閔茲映與哥哥只好跟著母親遷居到漢城府,過著清苦的日子。在親友的協助下,閔茲映仍有接受貴族教育的機會。

▲明成皇後的畫像。(圖/翻攝自sohu)
閔茲映能進宮成為王妃,始於一場王位的權力鬥爭。她未來的丈夫高宗之所以能當上君主,是因為膝下無子的哲宗死後,當時血緣較近的宗親派下皆為獨子,找不出其他嫡子繼承,讓同為宗親的李昰應找到機會。他的兩名兄弟已死,膝下一樣僅有獨子,只有他有兩個嫡子,因此他用盡手段,親近神貞王後趙大妃,說服她收養自己年僅12歲的嫡次子李載晃,並承諾她得以垂簾聽政。最後李載晃於1864年繼承王位,是為高宗,而李昰應封號興宣大院君,成為朝鮮王朝唯一還在世就被尊為大院君的人。兩年後1866年,大院君設下圈套讓趙大妃結束垂簾聽政,他成了實質獨掌朝政的領導人。此時,高宗已經15歲,正值選妃之時。

興宣大院君為了維持地位,選閔茲映為妃,原因是閔茲映雖有貴族頭銜,但早年喪父、只有一個族兄,可免去往後要應付豪強外戚幹政的麻煩,至此,開啟了閔妃跌宕波瀾的一生。雖然閔妃長高宗1歲,但年僅18歲,正值花樣年華,當時高宗正跟尚宮李順娥打得火熱,因此閔妃只能在宮中坐冷板凳,她盡心侍奉趙大妃,整天埋首各類古文經典來排遣寂寞。據傳她絕頂聰明、過目不忘,這些經世濟民的知識成為她往後在政壇打滾的資本。

很快的三年過去了,李尚宮產下一子。大院君認為與其等閔式生下嫡子而讓她勢力坐大,不如冊立地位卑下的庶子為太子,如此他才能繼續掌權。這時閔妃意識到膝下無子的她,地位隨時不保。幸好她仍年輕而且天生麗質,三年的飽讀詩書,讓她多了份智慧有謀的韻味,因而趁高宗對李尚宮倦怠時,成功擄獲丈夫的心,讓她得以懷孕。不過說也奇怪,閔妃的懷孕之路異常艱辛,歷經五次懷孕,不是早夭就是胎死腹中,因而有了是被大院君下毒的傳聞。她長期面臨大院君的壓迫與生子壓力,被磨練得越發沈穩、有手腕,也誘發了政治野心。

閔妃開拉攏高宗,製造父子間的矛盾,並培植以他族兄閔升鎬為首的勢力,聯合不被大院君待見的宗親與世家大族,形成一股對抗大院君的龐大勢力。1873年,利用戶部參判上疏大院君的各種不良政策,逼迫大院君下台,讓高宗得以親政。不過高宗生性懦弱,大權不過是從大院君旁落到了閔妃。

▲明成皇後是朝鮮近代史上知名的女政治家。(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閔妃不久後生下世子,地位更加穩固。不久,景福宮發生大爆炸、閔妃的母親、哥哥,以及高宗的親哥都在自宅被莫名炸死,事證指向大院君的親信所為,雖然沒有證據此乃大院君指使,卻讓閔妃從此與他勢不兩立。她開始否定大院君任內的所有政策,廢除鎖國轉為改革開放。1876年與日本簽訂《江華條約》,首度開啟國門,逐步用「以夷制夷」的策略來箝制各列強對朝鮮的幹涉。

她為了推動拉攏清國,引進清廷的「洋務運動」,設立處理各國事務的統理機務衙門,同時派遣使團赴清國與日本學習。1881年,她創立新式軍隊「別技軍」,除了把軍隊交由姪子閔泳翊掌管,還任用日本人當總教官,讓擔心朝鮮被日本滲透的政治勢力開始不滿。為了拉攏貴族,她廢除大院君勒令貴族與平民一律繳稅的德政,導致財庫空虛。又將親族安插到各地擔任要職,導致日後陸續爆發閔氏貪瀆、地方吏治不彰的醜聞。之後,日人利用《江華條約》以廉價收購糧食,助長民間反日情緒。在眾多因素交雜下,1881年,大院君發動反貪腐、反暴政、反日本滲透的「壬午軍變」,將閔妃趕出宮。大院君再度執政,恢復鎖國。

逃出宮的閔妃轉向清廷求助,清國馬上派遣袁世凱等人平定內亂,並將大院君押往天津監禁。閔妃再度回朝執政,立場從親日改為親華,成為「事大黨」的領袖,與親日的開化黨分庭抗禮。她為了深化與清國的宗藩關係,讓袁世凱以通商大臣的身份長駐朝鮮,協助朝鮮訓練新兵與稅務管理。此舉讓親日派開始策反,事大黨陸續遭暗殺,1884年開化黨在王宮製造爆炸動亂,以維持秩序為由引日軍進京、監禁高宗,史稱「甲申政變」,不過這場內亂很快又被袁世凱平定了。

清國兩次幫忙平定內亂,雖加深兩國合作關係,但清國開始有將朝鮮納為郡縣的聲浪,讓閔妃對清國心懷芥蒂,暗中與俄國簽訂密約,並加速廣開國門,引西方勢力協助朝鮮發展各種西方民生科技、學術與制度等等,加速朝鮮近代化的進程。閔妃這等小動作都被清廷看在眼裡,於是釋放了興宣大院君,讓他回朝鮮平衡勢力,此舉讓閔妃如坐針氈。

1894年朝鮮爆發反封建、反閔氏、反外國勢力的「東學黨之變」,閔妃只好又向清廷求助,但為了避免外國勢力幹涉內政,在清軍尚未抵達前,東學黨就與政府和談了。但是日方卻以保護日僑與使館為由,派出上萬軍隊進宮、監禁閔妃,興宣大院君趁勢重返執政,組成親日內閣。清日之後爆發豊島海戰,引爆甲午戰爭,最後清國戰敗,簽訂馬關條約,朝鮮擺脫與清國的宗主關係,成為獨立國家,改國號為大韓帝國。高宗成為君主,閔妃成了王後,但也僅是日本控制下的魁儡政權。

閔後表面上被迫不問政事,身居皇宮。但私下趁三國幹涉還遼之際,與俄國建立更緊密的合作,使得日本被迫放棄佔領遼東半島。這讓親日派對閔妃更加不能諒解,本想策動暗殺閔後,卻被閔後知曉,因而於1985年7月發動政變,解散短短六個月的親日內閣,開啟閔後的第三次執政。至此,日方再也容不下閔後,於同年10月8日淩晨派精兵挾持大院君,逼迫高宗廢後。浪人殺死閔後,焚屍滅跡,史稱「乙未事件」。

▲朝鮮高宗和純宗。(圖/翻攝自crntt)
回顧明成皇後的一生,歷經多次被暗殺與逃亡的經歷。想必會為了保命而不讓容貌被人認出吧!難怪推動新政的她,居然沒留下足以辨別容貌的照片。後人對她的功過,就如慈禧太後一樣功過參半,很難論定。站在宏觀的角度,她的所作所為其實是弱國在列強環繞下,為求生存的不得不然。再加上她背負的是千年古國的陳年窠臼,還要承擔丈夫的軟弱與面對大院君的步步進逼。就算是為了剷除異己而造成的內政不彰,似乎也不忍苛責太多,也許她的無法善終,也是不得不然的宿命吧!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