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電價漲定,民怨炸鍋,然而節約能源乃國際趨勢,且拿出台灣數一數二低的全球電價排名,以及談論需肩負穩定供電責任的台電虧損,電價調漲必然有其合理性,但選在大選結束後以及實質總薪資面臨7年來首次負成長的時間點去動「民生電價」,也難怪爭議滿點。此外,台灣社會長期深陷低薪窘境,無論是現在的房價、物價,抑或是未來的電價,都在在加劇「低薪傷口」的發炎程度。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電價漲定!民間物價按耐不住 老百姓恐受「雙重打擊」電價費率審議會在即,屆時,4月新電價將拍板,根據媒體最新傳言,工業電價方面,產業大戶用多漲多,尤其是具「連續兩年用電成長」以及「年用電量逾50億度」2大條件的「特大戶」漲幅上看2成,而一般產業用戶則漲15%左右,不過仍會依照用電成長或衰退適用不同調幅。
外界揣測,此次電價「不分級距、全面漲定」,引發民怨炸鍋。民生用戶調幅也已大致底定,過去有傳言指出,規劃小商家以及民生高用電戶平均調幅約10%,330度以下民生用戶漲幅約5%。然而,朝野都表態不樂見調漲電價對民生造成的衝擊過大,在野更要求凍漲民生電價,同時揭露衛福部日前取消醫療機構掛號費上限時,各大醫療院所紛紛喊漲,顯示政府一下達決策,各界便立即採取「相對利己」的應對,同樣的,4月電價恐全面調漲的消息一出,儘管仍尚未定案,民間物價卻已開始按耐不住。
過往在面臨電價上漲時,各產業、企業、商家將背負的電價成本壓力,轉嫁至消費價格的案例數不勝數,PPI(生產物價指數)、CPI(消費者物價指數)雙雙上升,民眾永遠是「最大苦主」,不僅遭逢民生電價上漲的直接性衝擊,更需長期承受間接性的物價壓力,等同雙重打擊。在朝野壓力下,最新傳聞稱「將適用調幅5%拉高至每月用電700度以下、700度至1000度估計漲幅7%、1000度以上預估調升10%」,推估將有超過1340萬戶家庭受影響。
台灣電價低、台電虧損龐大 政府調漲電價不合理嗎?小英政府選在這個時間點調漲電價,罵聲一片,遭批「選後不演、劫貧濟富」,然而,觀察各工業大國的電價自俄烏戰爭開打以來的調幅後,回頭看我國數一數二低的電價,「全面漲定」的決定,真的有這麼不應該嗎?
依國際能源總署(IEA)2023 年公布的最新統計,我國住宅電價全球排名第5低,工業電價第3低。過去在2022至2023年,政府兩次電價調整合計調幅達19.4%,調整後我國住宅電價每度2.65元、工業電價每度3.38元。俄烏戰爭造成全球燃料價格飆漲,許多國家直接反映在價格上,韓國、德國、法國及英國等國家皆大幅調漲電價,這兩年間韓國及德國電價累積調幅分別為87%及34%, 法國及英國更高達160%及126%。
台灣電價調幅不僅相對和緩,去(2023)年CPI年增率為2.49%,同樣也低於上述各國,顯示台電自2022年起吸收不少電價成本,有效減緩國際燃料價格飆漲的輸入性通膨,台電站在第一線扮演物價消波塊也不是當假的。
經濟部也說了,台灣的產業仍持續保有國際競爭力,且「落實節能」本就是企業營運與民間重要課題,如今電價調漲,可能成為促使民間與企業努力節能、節電、節費的一大誘因,台灣也能因此更符合國際減碳趨勢。
低薪困境難擺脫 電價調漲時機點引爭議其實大家都知道政府調整電價的合理性,但是為什麼還會這麼生氣?原因在於「台灣的低薪困境」。台灣的電價比各工業大國都低,但平均薪資卻也在這些國家之下,不可等同視之,而低薪問題牽涉教育、經濟體質與產業轉型,並非每年調漲基本薪資就能解決。況且調了薪資,看似是落實照顧基層勞工的承諾,但實際上如同電價,各產業資方多將薪資成本轉嫁到消費價格上,所以才會有「通膨喫掉加薪」一說,最後受害的還是只有人民百姓。
「低薪」問題是社會長期的痛,台灣有很大一部分的人都有這樣一個顯著的傷口,論起房價的時候會被「戳一下」,提及物價時也會被「戳一下」,現在就連電價也沒有想要放過這個傷。過去王美花曾鬆口透露,120度以下用電若漲5%,每月增加9元電費,若進入121到330度級距,漲5%每月則增加25元支出,合計為漲34元;媒體也揭最新試算結果,若以去年家庭夏月用電平均428度來看,電價調升5%,每月相當於多負擔50元電費。
乍看之下,34元至50元金額不大,年年累積下來卻也不容小覷,更不用說反映在物價上的壓力根本無從計算。台電去年大虧千億以上,在10月同樣迫切需要調漲電價時,卻宣告不漲,這個壓力鍋巧合的一路延到總統大選選後炸鍋,民眾感受上一定會不好,再者,去年台灣實質總薪資-1.04%,為7年來首見負成長,整體而言,論情論理,在這個時間點調漲電價,引發的民怨與爭議確實非同小可。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全面調漲惹民怨!政府像在低薪傷口上灑鹽 但漲電價真的不合理嗎
地址:https://www.navisoho.com/article/38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