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都期待活在公平正義的世界,也很容易有意無意的透過不公義的社會事件去集結群體的悲憤情緒。當情緒有了立場,便很難中立的去看待問題背後真正應該被正視的議題,更遑論消失在撻伐聲浪下更應被重視的理性客觀評論與真正需要的策進作為。而當社會工作者撐起負荷的社安網重責大任時,或許事件外的每個人都應審視自己看待事件的視角;是否受輿論影響了價值判斷?自己又是否加重了譴責文化下期待有人負起全責的那一分社會壓迫?幾個小時前,看見兒盟社工被上銬的那一幕時,個人為臺灣社福默哀,內在感受被枷鎖的是一個受到壓迫與污名的專業。而當聽見民意代表針對本案上節目做政治意識型態的議題回應時,同時為這樣的事後諸葛與消費性言論感到失望與悲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個事件突顯的是,一個手無寸鐵的前線社工,定時訪視與產出報告,但悲劇依然可能在任何縫隙中發生。在這個司法尚在釐清偵辦過程中,許多第四權用家屬言論中疑似包庇的語言來定調本案社工立場,帶來的後果可能不僅是對社會工作最無禮的評論,同時激化社會或服務使用者對實務社工的功能產生質疑。而政論節目上政客的意識型態批鬥,唯恐讓議題失焦;再者,落於攻防的二元對立,也將錯失針對問題給予合適解方、對症下藥的良機,帶來升高與激化社會對立的二度傷害。不論本案風波是否被掀起,任何在無數日常中願意堅守在崗位的實務社工,背後不僅是助人的滿腔熱忱,更為他的認同付出許多努力才能用累積的專業來撐起服務對象的信任與任職機構的招牌。但一個事件、一個生命的殞落,讓我們看見機構的壓力需要轉嫁,大眾的情緒也容易轉為獵巫的行動,高漲地似乎需要有人即刻當責;可是卻鮮少去思考,我們社會究竟給予時常前線孤軍奮戰的社工什麼樣的情境與裝備,讓他肩負著合乎社會正義卻不一定合於情理的條件與期待。特別值得反思的視角是,事後鎂光燈下人們窮追的到底是正義,還是另一種以正義之名出徵的假正義?當忽略了真實待解的議題,難保其餘的言論不會成為徒增社會紛擾的亂源。
社會工作的三個終極目標為:照顧、治療與改變社會;而人權、社會公義、集體責任與尊重差異等原則,則是這份使命工作的核心。身為一個社會工作者,往往是用自己作為這份專業關係與促進行為改變的媒介,達到照顧與增權弱勢的目的,甚至透過倡議來作對話與達到既有結構鬆動、教育及重構的目標。一個星期後,也就是每年三月第三週的星期二─「國際社工日」(World Social Work Day),四月二日則是臺灣的社工日。而今年國際社工日的主題是「美好生活:面向變革,共享未來」,映照此時此刻,或許是很好的提醒。提醒著我們在面對挑戰與壓迫時仍能不忘社會工作的初心,帶著信念與網絡夥伴和服務對象一起追求更好的生命與福祉。
當社工徒手編織本不易縫補的安全網時,在此籲請大眾勿以社工個人的非預期工作結果來粉飾結構的不理想。可以討論的是,在現有的訪視流程制度與行政書表中,如何落實預防性的訪查機制,甚或納入指標性的關注評估焦點,讓社工可以有所依循的安心上工並且不被甩鍋。以及特殊或疑似危機案件,是否增加第三方與其他委外單位進行專案聯訪或聯評,以強化未來預防疏漏與即時回應議題之能力。而2020年試辦並於去年11月全台上路的幼兒專責醫師制度中揭櫫兒少保護之工作為核心項目之一,或許在此制度下,可透過配合六次身體診察來貫穿前端幼兒保護的工作;而如何將現有寄養、保母系統中的孩子移轉到此系統,或許更值得民代花時間監督。期許有更多的反思與自省,才能不至成為打著正義之名的旗幟,實則卻是社會網下那傾斜的結構壓迫者。對於事件所帶來這樣的連鎖效應,需要個體有意識與自覺,才能在負面的悲劇事件裡,透過回溯、觀察、思辨與理性對話,做到停損與減害;當社會可以用成熟的理性對話回應被忽視的問題時,才可能醞釀終止悲劇的具體策進作為順利產出,也才可能進一步落實社會安全網的目標與願景。
●作者:張欣耘社會工作師/社會創新管理師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名家論壇》張欣耘/寫在以正義之名的枷鎖上銬後
地址:https://www.navisoho.com/article/37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