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是高山》根據張桂梅事跡改編的電影,目前在點映,11月24日上映。
目前網上出現一些差評,認爲爲什么這部電影不是女導演完成工作,感到很搞笑,女性傳記片誰規定必須是女導演,難不成沒有女導演,要張桂梅自導自演嗎?
再說看電影的時候,真的不會去想究竟是男導演還是女導演,更不會想這部電影完全沒有男性演員,而只有女性導演,這些網友提出的歪理,真的很難想象是居於何種目的。
電影开始於華坪女高开學的第一天,因爲條件不好,狀況百出,學生們在下面看笑話,張桂梅很無奈,參加會議的上級領導都借口走了,他們沒有解決實際問題,更沒有人支持張桂梅。
學生中也出現很多狀況,因爲當時的觀念問題,例如山月和山英姐妹,因爲家裏窮,母親病逝,山月不得不早早結束讀書嫁人,結果被大很多歲的丈夫打死,而妹妹山英被張桂梅說服來讀書。
張桂梅的理想信念不是他去世的丈夫,而是她看到太多大山裏的女孩,無法念書,一直走不出大山。她一直堅持認爲女孩念書考取大學可以改變三代人的命運,首先考取大學參加工作,可以改變自己母親的命運,和自己的命運,以及下一代的命運,其中劉雅瑟飾演的付春盈就是一個被張桂梅老師拯救的大山裏的女孩。她爲了幫助張桂梅,懷孕還堅持教學,孩子生病都無法請假去看病。
關於張桂梅的事跡,可能在很多人眼裏不值一提,她重要的是堅持,堅持翻山越嶺去找山月和山英上學,她拿出自己的錢來補貼她們,目的不是爲了給自己戴大紅花,當然是希望這些女孩們能夠真正走出大山,活出自己的風採,擁有自己的人生。
海清飾演的張桂梅,不僅形神兼備,看她的眼神就知道有強大的信念感。她爲什么一直要堅持辦學,她爲什么要說服很多貧困的家庭將孩子送進學校,她的目的就是希望她們走出去,本是高山,爲何要做溪流?
電影中的確出現很多次張桂梅丈夫的鏡頭,其實張桂梅的精神支柱不是來自其丈夫,而是來自她本身,丈夫的出現只能說明她太累,需要有人關心和愛護,是一種現實和夢幻的拉扯,是艱難和躺平的博弈。
當張桂梅病重被搶救的時候,是學生們在醫院外給她唱喜歡的歌曲《紅梅贊》,是這些她一直無私愛着的學生們將她拉回來,否則她可能真的隨丈夫而去。
張桂梅是人,而是一個女人,她不是神,爲什么不能表現她的情感,這些網友的說法非常的荒謬,其實丈夫的鏡頭出現,只是張桂梅極度勞累時候的一個幻影,而夢醒後,她還是那個外表嚴肅,而內心柔軟的張桂梅。
有人也提到爲什么電影中唐小萍這個原型被改編,本來是父親酗酒,變成母親酗酒,其實這個改編也沒有不妥,因爲是張桂梅找到唐小萍的母親,將她帶到女高,看到健康努力的女兒,唐小萍的母親很高興,同時被留在學校食堂做工。張桂梅拯救的不是女兒,同時也拯救了兩母女,這個爲什么不可以如此改編?
當然電影有所改編很正常,這不是紀錄片,其實紀錄片也會有所剪輯和變化,也沒要一鏡到底。
這部電影還是給人鼓舞和信心,張桂梅辦學不容易,拖着病體,從來不敢怠慢,如果辦學不成功,這個女子高中可能就不存在。
這部電影有很多演員參加拍攝,包括張豐毅、劉奕君、楊皓宇、劉雅瑟、李晨、秦海璐等。陳永勝飾演的盧老師女友離他而去,一個人留在女高,堅持教學,這樣的老師才是優秀的人才,沒有他們成爲張桂梅的堅強後盾,這個女高很難實現升學的目標。
楊皓宇飾演的梁局長,其實很真實,因爲不看好張桂梅,他一直在拆台,但事實證明他錯了,張桂梅實現了自己的理想信念,終於將2000多名大山的女孩送出去,考上大學,成爲對社會有用的人。
如果所有的男演員換成女演員,這樣看起來很不符合事實,也很搞笑,男演員爲什么不能演出,沒有誰這么規定的吧?
該片編劇和網友互撕,央視電影頻道發文點評。
電影頻道不贊成該片編劇和網友互撕,而且說法也不在理,反而激化矛盾,加大對這部電影的曲解。
電影還沒點映,早在9月份就有人提出這部電影依靠男演員或男導演,挑起性別對立的爭論,荒謬認爲男導演拍不好女性故事。
根本不存在消費女性、物化女性、貶低女性的現象。都是斷章取義,拿酗酒母親說事。(其實在雲南很多少數民族地方,一些女性都會喝酒或抽煙,而且劇中山月的奶奶都會抽旱煙)
網上的惡意評論其實動機不純,別有用心。
電影是遺憾的藝術,並不能十全十美,其實看這部電影的人數不多,何來那么多的惡評,這真的令人費解。
張桂梅身患重病,學校被水淹,她抱着一些檔案和試卷,沒看到有人接過來,可能張桂梅向來很嚴厲,在大家心裏有種懼怕的感覺。其實沒有她的堅持,她的信念,這所學校不可能辦下去,她的能力被質疑過,但她的品德沒有被質疑,電影都給予很好的表現。
非常搞笑,很多人跟風黑,看過電影才有資格評價,歪理一大堆,完全就是無理取鬧。看了點映,沒看還真不敢說,可能自己審美低下,但感動了好多次。張桂梅,真的不容易,是女性的代表,值得歌頌!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