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我漏寫了一類白酒模式發展的痛點,直到發稿之後才發現,漏寫的是酒企發展的痛點。其實這一部分內容才是最精彩的內容,才是酒商、酒友最關心的內容。不管酒商選貨,還是酒友买酒、屯酒,酒廠的一些變化都會對其產生影響。
對於酒企來說,分一二三四线和原酒企,不同狀態的酒企發展都有他的痛點,首先來說一线酒企。當前的一线酒企,其實不需要營銷,就拿茅台來說,在北京稍微正式一點的場合,都用茅台,不用茅台達不到相應的商業效果,也正因爲如此,茅台雖2000多一瓶,但在這種場合卻是性價比產品,因爲用茅台能籤到單,能賺到錢。相比之下,二鍋頭雖然便宜,但用出去籤不到單,賺不到錢,這二鍋頭和這一頓飯的錢最後還是花出去了,並沒有像茅台那樣賺回來。
也正是因爲如此,當前的一线品牌酒,想不賺錢都難,對於這種級別的酒企,需要啥營銷。恰恰相反的是,這種酒企能夠有如此規模,背後都有強大的勢力在推,因此在這個體系裏辦事,要的是聽話,要的是幹淨,不露馬腳,背後要強大的靠山。不然即便你會辦事也說不定會在哪條陰溝裏翻船,其實在這裏做高層,不是賺不賺錢的問題,是賺了錢之後會不會進去的問題。
不難理解爲什么有些酒廠總有高層進去,也不難理解爲什么有些一线品牌系列酒那么亂,更不難理解爲什么五糧液釀了那么多優質醬香酒,卻不出自己的產品,好酒貼牌賣,還要傍着自己的品牌。對於這裏面的內容,剩下來的自己去想吧。
二线酒企緊跟一线,不少二线酒企都是地方力推的酒企,這些酒企需要地方的資金、人脈推廣品牌。酒企業績做大,可以給地方創造豐厚的利稅。其實不管一线、二线,都屬於傳統品牌酒企,做傳統品牌,需要大資金和強大的社會資源。對於地方來說,這些資源肯定比資本強,而這也是一二线酒企主要是地方國資的原因。
由於二线酒企極力推品牌,所以其跟地方綁定很深,地方給資源的同時,會對其業績有很大的要求。比方說一家二线酒企,前年賣了100億,這時渠道庫存已經很大。結果去年地方下150億的業績指標,沒有辦法,酒廠領導只能硬着頭皮做,不管是拆東牆補西牆,還是別的什么拔苗助長式的手段,都要把業績做上去。終於一年之後,酒廠幹到了150個億。結果到今年,地方又要酒廠完成200個億的業績,而這時,酒廠的高層發現,這個業績不僅難做,酒廠的優質酒也供給不足,要做這個業績,只能漲價降質。
這時酒企高層坐不住了,這業績怎么做啊?但沒有辦法,胳臂扭不動大腿,只能硬着頭皮做。不過還有一種方法,那就是退休或者調崗,反正前兩年業績做出來了,現在趕快調離,至少可以給領導留個好印象。於是乎,二线酒企經常出臨陣換帥的局面,而且換的效果還立竿見影,一換就不行了。其實對於二线酒企的一些高層,我很佩服一些人,他們金蟬脫殼的技巧我怎么也學不來。
當然也有一些二线酒企,火得快、死得也快,縱觀白酒歷史長河,就如曇花一現。90年代初盛極一時的貴州酒就是如此,不少酒廠瘋狂融資、貸款,擴產、招商、搞推介。那個時候地方低息放貸,支持酒廠搞建設,結果白酒行情一不景氣,銀行反而收緊銀根,使得不少酒廠經營雪上加霜,而這也是不少貴酒地方名酒徹底沒落的原因之一。
縱觀白酒這幾十年,二线酒企已經換了好幾波,以後的更換頻率不會有過去那么快,但也說不准會有一兩家二线酒企暴雷。
三四线品牌,如果做高端名酒,其實就是一二线品牌的彌補,其變化更受市場環境的影響。對於這些酒企,有地方扶持的,也有資本扶持的。但這些酒企的地位很尷尬,簡單來說就是雞肋。對於這些酒企,要想在傳統賽道進一步做大品牌只能燒錢燒錢再燒錢,相比前期已做好的一二线品牌,這些品牌的投入更大。
如果不進一步做大,行業調整期對其的影響很大,酒廠抗行業風險能力弱。如果不做品牌改做新賽道,酒廠前期鋪墊品牌的投入也就浪費了。除此之外,這些酒企一般負載率高,畢竟他們在品牌打造期,需要大力花錢推品牌。而這也讓這些酒企沒法回到原酒賽道,畢竟原酒銷售就是物廉價美賣散酒,酒廠銷售利潤低,而這也要求酒廠負載低,負載一旦高了,酒廠賺的錢還不了銀行貸款,也就沒法經營了。
因此三四线品牌的痛點就是品牌雞肋,這個不大不小的品牌,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只能做一二线的彌補,大廠的跟班。
對於頭部酒企,多數都是國資酒企,私企較少。之前也有私企想上市做大做強,結果就被查國有資產流失。說實在話,當前規模比較大的私企性質品牌酒,經營都比較低調,有些酒企明明可以做大,反而卻做成不大不小的局面。因爲這樣最穩定,做小了,給地方創造利稅少了,地方不愿意,开始找資本整合。做大了,一些人眼饞了,一看這種酒企成爲私企中間還有漏洞,那不找機會下狠手。
所以不難理解爲什么四特做成了江西老二,湖北的白雲邊也比較低調。對於這種類型的酒企,沒必要做太大。沒必要像郎酒、劍南春那樣招搖,爲這進去兩個人又是何苦?
自90年代中期开始,就有資本投入酒廠,然而被投資的酒廠,多數沒有做好。究其原因,還是資本的問題,多數資本看重的是白酒的暴利,並不知道運作酒廠是一個長周期、慢回報的過程。更有一些惡心的資本,變賣酒廠的優質資源,填補自己其他產業的窟窿。好端端的酒企,被榨幹血不說,連骨頭都不剩。
這也是許多被資本入局酒廠的痛點,這些酒廠的命運很大程度受資本战略思路及口碑的影響。不得不說,這裏面也有一些好的資本,長期持有一些酒企,低調經營。從歷史軸來看,現在的資本比過去要靠譜,主要是地方招商、引資的審核變嚴,不會那么輕易讓一個好端端的品牌酒被資本作踐。
縱觀資本入局的酒廠,做得比較好的有董酒、丹泉酒、寶豐酒、畢節大曲等。在這裏面,董酒是營銷做得好;丹泉、寶豐、畢節大曲是釀造執行不錯。這些酒廠都有一個共同的規律,那就是資本持有時間長。資本長時間持有酒廠,對酒廠及行業還會有很深的了解,而後的操盤也會更加務實。剛被資本收購的酒企,一开始會進入到一個調整期,但堅持釀好酒,有好酒庫存後,酒廠而後也有發力品牌的條件。
原酒企不同於品牌酒企,原酒企的痛點就是沒有品牌,同時原酒的市場正在萎縮。畢竟白酒資源正在向頭部品牌集中,頭部品牌現在都在擴產,而這也擠壓了原酒的生存空間。對於原酒企,相比小品牌酒負載率低,面對內卷環境,抗風險能力要強一些。但其沒有辦法按傳統方式做品牌,因爲原酒企沒有那么多流動資金。
所以當前的原酒企都在摸索新的方式做品牌,其實在私域等新賽道中,原酒企還是有很大的優勢,畢竟原酒企可以把優質酒的價格打下去。
總的來說,對於當前的各類酒企,各自都有各自的痛點。對於酒商和消費者來說,我們要了解這些酒企的痛點,結合這些痛點,我們在選購及代理時,可以評估這裏面的風險。比方說一些地方扶持的二线酒企,這些年品牌發展極快,嫡系酒漲價,產品投放量暴增,在這個時候我們是不是要考慮這酒降質的風險?說到這裏,對於各類酒企發展的痛點,作爲酒友及行業的您怎么看?歡迎大家在留言區留言,我們一同討論。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